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各個瓢蟲的介紹

瓢蟲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瓢蟲科(Coccinellidae)。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六、七十種之多。
六條瓢蟲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 (二)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在室溫27℃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去(八十七)年的元月氣溫不到10℃的氣候下,苗栗公館地區冬季裡作的蘿蔔園中還見到牠的足跡。

小十三星瓢蟲(Leis dimidiata Fabricius)能捕食綿蚜、偽菜蚜、玉米蚜等,與大十三星瓢蟲之區別為;小十三星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為2.5.5.1,在外型上極易區別。雖然產卵量及孵化率很高,但極易自殘,所以在飼養的過程中要區隔飼育,否則會徒勞無功。

錨紋瓢蟲(Lemnia biglagiata Swartz)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瓢蟲,是菜園及果樹上常見的捕食性瓢蟲,幼蟲及成蟲以桃蚜為主食,亦能捕食綿蚜、捲葉蚜、菜蚜及玉米蚜等,在溫度27℃下飼育,卵期3-4天、幼蟲期13-15天,蛹期5-6天,較其他種類瓢蟲為短,完成一代約21-25天。飼養與繁殖方面,是以壓克力或不銹鋼圓筒作為養蟲籠飼養,主要以玉米蚜蟲當作代用食餌,在室內溫度27℃及相對濕度73±3%下飼育,當成熟成蟲交配時,養蟲籠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

茄二十八星瓢蟲
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體長約 6mm,身體淡紅褐色,翅鞘具有微細短毛,左右翅鞘各有 14枚小黑點。本種為臺灣草食性瓢蟲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是常見的小害蟲。

咬人貓黑斑瓢蟲
Afissula arisana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茶褐色,絨毛顏色較淡且粗長;前胸背板具一個明顯的黑色橫紋;翅鞘左右各有5個黑色大斑紋,其中內側中央黑斑呈橫斑分布,在中央接合處幾乎左右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夏二季,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咬人貓。

苧麻十星瓢蟲
Epilachna maculicollis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為褐色;前胸背板中央近前方有個黑色斑點;翅鞘左右共有10枚黑色斑點,其中2枚黑斑位於中央接合處;翅鞘黑斑大小個體略有差異,但彼此並不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苧麻、水麻、密花苧麻等。

八仙黑斑瓢蟲
Epilachna saut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8~9mm。體背底色橙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一對橫列的不明顯小黑點;翅鞘左右各有4枚大型黑色斑紋,其中中央左右4枚黑斑呈直線形橫帶狀排列。

生態習性:
成蟲主要於春季出現,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華八仙。

條黃瓢蟲
Macroilleis haus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5~7mm。體背底色為黃色;前胸背板和翅鞘外緣透明;翅鞘左右共有7條黃褐色縱帶,其中一條位於中央接合處。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3至8月,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夜晚具有趨光性,屬食菌性瓢蟲。

蘭嶼茄十二星瓢蟲
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6~8mm。植食性瓢蟲體背均滿布短絨毛;本種底色淡褐色,前胸背板不具黑斑,翅鞘左右各有6枚黑色圓斑;與近似種間的區分特徵是翅鞘前方4枚黑斑呈一直線排列;翅鞘黑斑不會擴大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在台灣已知僅分布於蘭嶼。成蟲食草為龍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