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台灣的蝴蝶分布種類、習性

台灣的蝴蝶分布種類、習性

台灣蝶種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和繁複,

豬頭娃娃只能稍事整彙,

或許掛一漏萬無法盡述耶⊙⊙



礙於知識+有字數上限的規定,

所以只能幫大大彙整重點∕﹏﹨

請大大務必瀏覽文末的完整資料連結唷^^

陽明山國家公園

是北部很適合賞蝶之勝地,蝴蝶相隨景觀及植物相而有變化,可以看到亞熱帶平地性亞熱帶山地性溫帶性蝴蝶,常見的蝴蝶有孔雀紋蛺蝶、鳳蝶、斑鳳蝶及大紋白蝶、青斑蝶及小青斑蝶等。

孔雀紋蛺蝶

大鳳蝶

小青斑蝶

烏來—福山

盛產各種亞熱帶系蝴蝶,烏來溪是蝶道型的青鳳蝶谷,福山盛產青鳳蝶類包括青帶鳳蝶、青斑鳳蝶及寬青鳳蝶等。從四月到九月是賞蝶的較佳時段。

青帶鳳蝶

北橫公路—角板山、巴陵、拉拉山

可以看到大紫蛺蝶、白蛺蝶、拉拉山三線蝶、寶島小灰蝶,其他多種稀有小灰蝶、蛺蝶、蛇目蝶是其他地區較不容易看到的。賞蝶之時間從三月至十月間。

大紫蛺蝶

白三線蝶

環紋蝶

太平山—棲蘭

盛產各種蝴蝶,且有臺灣特產稀有種閃電蝶,臺灣寬尾鳳蝶。賞蝶之最佳時段是在五月至六月間。

寬尾鳳蝶

中橫公路—谷關、梨山、碧綠溪、翠峰

可以看到高山蝶類,於七月中旬至八月初冇骨消野花盛開時,可見曙鳳蝶及雙環鳳蝶、及高山性深山粉蝶,其他的蝶類例如:綠小灰蝶、小灰蝶、蛇目蝶等。

曙鳳蝶

綠小灰蝶

埔里附近—南山溪及蕙蓀林場

盛產斑粉蝶、雌白黃蝶、淡紫粉蝶等。每年春夏各有一次盛產期。

斑粉蝶

南投縣—溪頭杉林溪

此區盛產細蝶,幼蟲群棲取食苧麻科植物。

細蝶

高雄—美濃、六龜—黃蝶翠谷

此區有大片的鐵刀木森林,是淡黃蝶之盛產區。美濃有黃蝶翠谷,六龜有彩蝶谷,在六龜紅水溪水域上游一帶發生的青帶鳳蝶、石牆蝶或雌白黃蝶群飛形成蝶道。在冬天有紫斑蝶越冬集團

青帶鳳蝶

石牆蝶

屏東縣—紫蝶幽谷

叢生在臺灣的熱帶系斑蝶類,尤其是紫斑蝶都飛到溫暖的南部避風越冬。當農曆年之前,寒流來襲時,常有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在避風的山谷中聚集。

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

盛產黃裳鳳蝶、紅斑大鳳蝶、大白斑蝶、紅粉蝶、黃帶枯葉蝶、三尾小灰蝶等。一年四季均可看到蝴蝶到處飛舞。

黃裳鳳蝶

大白斑蝶

台東—蝶道型蝴蝶谷

盛產雲紋粉蝶、石牆蝶、斑粉蝶、青帶鳳蝶、枯葉蝶、環紋蝶及斑蝶類等。

斑粉蝶

枯葉蝶

環紋蝶

蘭嶼、綠島

盛產珠光黃裳鳳蝶、琉璃帶鳳蝶、黃裳粉蝶、臺灣白紋鳳蝶、小紫斑蝶、黑點大白斑蝶等。

其他蝴蝶產地

北部 : 內湖、觀音山、北部濱海公路、獅頭山、宜蘭附近。

中部 : 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東埔溫泉、草嶺。

南部 : 阿里山、關仔嶺、藤枝森林公園、扇平三地門、霧台、玉山國家公園達加達鞍部、南橫公路等。

台灣蝴蝶步道,

現今最為膾炙人口,

當非劍南蝴蝶步道莫屬囉

蝴蝶的種類

在台灣約莫有400種之多,就單位面積來說,高居世界第一,像鄰國的日本,偌大的國土,蝴蝶種類不過250種。

在這400種中可歸類為10大科。

鳳蝶科:多為中大型的蝴蝶,有許多種類後翅擁有尾狀突起,代表性的蝶類有列入保育名單產於蘭嶼的珠光黃裳鳳蝶,產於中部中橫公路一帶的曙鳳蝶,產於宜蘭至中部一帶高山的寬尾鳳蝶。

粉蝶科:飛行柔軟,中小型的蝴蝶,一般在菜園田間看到的白色蝴蝶,就是屬於粉蝶科的紋白蝶。

斑蝶科:翅膀較狹長能乘風隨氣流做長遠的飛行,其中的紫斑蝶類,在冬季前會由全省飛往六龜到屏東來義鄉泰武鄉一帶深山越冬,淡青斑蝶類,每年五月梅雨季前後,會有數以萬計出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道上蔚為奇觀。

蛺蝶科:這類蝴蝶習性多樣,從喜歡訪花採蜜,到吸食動物排泄物汁液不一而足,這類蝴蝶的幼蟲很有趣,有許多種類的幼蟲,在頭部或身體長有許多觸角,大家最熟悉,最耳熟能詳的枯葉蝶,就是屬於蛺蝶科的蝶類。

蛇目蝶科:如果各位在山林小徑間行走,忽然從腳旁倏然飛起一隻暗茶褐色的小型蝴蝶,飛不了多久又降落在前面的林徑旁或隱入草中,八成是遇上蛇目蝶科的蝴蝶,這類蝴蝶在翅膀的正面或背面大多有為數不一的蛇眼狀圓圈圖案,故名,不喜歡陽光,愛在昏暗的森林中活動。

環紋蝶科:全世界此科蝴蝶只有100種,台灣只產一種,牠的名字就叫做環紋蝶,大型黃色的蝴蝶,喜歡吸食腐熟的水果汁液,翅膀兩邊整齊排列著小魚形狀的圖案,幼蟲以生長在竹林中的油芒為食草,所以在有大竹林的環境中比較容易發現。

長鬚蝶科:因為此類蝴蝶的口吻未完全退化完成,活像日本神話中的天神天狗,所以又名天狗蝶

小灰蝶科:這科的蝴蝶在台灣種類最多,大概有100種左右,但由於體型小不甚起眼,又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一般人較少注意到,這類蝴蝶的體型只有現行的一元至五元硬幣大小,喜訪花。

小灰蛺蝶科:從小灰蝶科中獨立分出來的一科。

弄蝶科:短胖的身材,飛行迅速,體型小。

賞蝶的季節

南部的墾丁從3月4月開始就有大量的蝴蝶出現,中北部大概要到7月8月才能有滿意的蝶況,雖然早春或秋冬蝴蝶較少,但有時到山林一走,偶爾會遇到該季節才會出現的珍稀蝶類。

賞蝶的時間

一般說來上午的9至11時,是蝴蝶出現最頻繁的時刻,下午1至4時,是次要時段,至於日落後或黃昏,是蛇目蝶科最活躍的時間。

賞蝶的環境

大部分的蝴蝶最喜歡訪花,另有一些喜歡吸食水或腐熟水果汁液,最理想的賞蝶環境,是原始森林或雜木林旁有陽光的開闊地,上面又有豐富的野花,這種環境下的蝶種,及數量都會令人滿意的,至於森林中的蝴蝶數量反而比較少,因為那兒是幼蟲育成的大本營,對於成蟲蝴蝶來說,反而缺少食物,不過在森林中一些會產生樹液的樹種,往往會發現正吸食樹液的珍稀蛺蝶。

賞蝶的地點

僅就個人經驗提出一些蝶況較好的地點:

北部的網友可以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面天山,也就是蝴蝶花廊,北部橫貫公路可以看到保育類蝶類大紫蛺蝶,宜蘭太平山,北市由於周邊的保安林保存良好,蝶況一向不錯,以前讀書期間,每到夏天,大琉璃紋鳳蝶,一種全身黑色卻有閃亮綠色琉璃斑紋的大型鳳蝶,就會常飛到校園中,令人懷念。

中部的網友是最令人羨慕的,因為中部的山岳地帶,是全台灣產蝶不論種類或數量最多的地方,埔里以前稱為蝴蝶鎮,以埔里為中心,在其旁的各山區都是賞蝶的好地方,其他包括中部橫貫公路及其兩條支線。



南部的網友可以到墾丁社頂公園,可以看到中北部看不到的熱帶系統的蝴蝶,也可以到美濃的黃蝶翠谷,以上這些地方都是蝴蝶種類和數量較多的地方。



蝴蝶剛羽化後..

為什麼會先倒垂?

蝶剛從蛹羽化時翅膀軟弱無力無法打開,

體內也有過多的體液(剛羽化的蝴蝶肚子大大的),

倒吊著可以讓體液充內翅脈中, 讓翅膀成形,

並且排掉多餘的部份,

等翅脈乾硬之後才能振翅飛翔.

聽說過有一種品種的蝴蝶幼蟲

會把自己偽裝成鳥糞...

蝴蝶的一生

完全變態:
蝴蝶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一生要經過四個時期,即卵、幼蟲、蛹、成蟲期,每個時期的形態差異相當大。

生活週期:
不同種類的蝴蝶,其生活週期各有差異,例如: 紋白蝶一年可發生十餘世代,而深山粉蝶,一年則僅發生一代。

幼蟲取食卵殼:
蝴蝶的一生是從卵開始,剛從卵孵化的幼蟲會先將卵殼吃掉,取食過卵殼之幼蟲則開始尋找適當之植物作為食物。

食性:

1.專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來說,幼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常為專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種蝶類幼蟲通常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的葉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葉片,大紅紋鳳蝶則攝食多種馬兜鈴科植物葉片,而這些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就稱為幼蟲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虫為食物。


昆蟲的一生可以根據牠的外形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區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整個變化過程稱變態。
  昆蟲的幼蟲和成蟲在外形、習慣上完全不同,又須經歷蛹期的變態,就稱為「間接變態」又稱「完全變態」;不需經過蛹期的變態,就稱為「直接變態」。
  蝴蝶和蛾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們的一生都須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可以說是蝴蝶的一生。


蝴蝶是昆蟲界中完全變態的生物,因此他們的一生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卵、幼蟲、蛹、成蝶。蝴蝶的成長過程除了身體的型態改變外,吃的食物也有極大的改變,幼蟲吃植物的葉,變成蝴蝶之後改吸花蜜、樹汁或其他的液體,這也是完全變態昆蟲一大特徵。


蝴蝶產卵通常會在產在,幼蟲可以當食物的葉片上,但也偶而會產在幼蟲食用植物的附近。母的成蝶,一生的產卵量通常從數十至數百粒卵,大多數產在蝴蝶幼蟲的食草植物上,卵的顏色和形狀隨不同的蝴蝶而有所不同,各種蝴蝶的卵形狀和顏色都有明顯的不同,通常有球形、圓形、包子型、子彈型。

卵的表面覆蓋著厚的卵殼,卵的外殼對於這個時期的蝴蝶幼蟲具有保護作用,有光滑的、隆起不規則的、網狀的,殼的目的在使裡面的幼蟲能夠安心的發育及成長,一般都在頂部中央有凹陷部份,在這中心有受精孔;剛生下來的卵有白、綠、橙黃等各式各樣,經過一段時間牠的色彩會產生變化。


蝴蝶卵孵化,從卵殼中爬出幼小蟲體開始,一直到化蛹的這段時期,我們稱為幼蟲期。

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而形成新生命後,卵內胚胎發育成熟時,會咬破卵殼從卵裡頭鑽出來,剛從卵孵化出來的幼蟲,牠的第一頓大餐就是卵殼了,因為殼本身含有很多的蛋白質,非常有營養喔!

剛孵化的蟲體稱為一齡幼蟲,隨時間的增加,幾丁質的外皮無法容納蟲體的增長就會有蛻皮的過程,並在蛻皮前會有一段短暫不動,稱為 「眠」的時期,每蛻一次皮就增加一輪,所以蛻一次皮的幼蟲就是二齡幼蟲,隨蝴蝶種類多數齡期約為四至六齡不等。

大部分蝴蝶幼蟲為植食性,以植物的葉片、花苞,甚至果實為食,但是也有少部份似螞蟻幼蟲、蚜蟲等為食的董食者。

蛻皮時舊皮由肩中分而褪至尾瑞,新生在舊皮之下而取代牠。幼蟲期最後一個階段稱為「終齡幼蟲」。終齡幼蟲完全成熟後開始尋找適當的地方,吐絲作蝙台。分泌一種膠質包裹身體以便形成蝙,在蝙台固定好的蟲體叫做 「前蛹」,前蛹經過一天眠以後開始脫皮叫做「化蛹」。被脫掉的幼蟲外皮巧妙的丟棄就形成了一個「蛹」。



蝴蝶的蛹雖然看起來是靜止不動的,其實在體內卻無時不再進行體內大革命。蛹的型態千變萬化,色彩也變化多瑞,以圓筒形、紡錘形較多。大致可分為三種型式。

帶蛹:蛹頭朝上,蝙中央以絲環繞縛在樹枝上,頭部朝下。【例如:鳳蝶科、粉蝶科、小灰蝶科、梓蝶科】

懸蛹:蛹尾朝上,絲在尾端將蛹倒掛於枝條上。【如:蛛蝶科、斑蝶科、蛇目蝶科、環紋蝶科。】

被蛹:以帶狀絲裹於身上,而後藏於花果實中,蛹多具有保護色或擬態,且多附於枝頭的隱蔽處,以防天敵發現。


在蛹體內完成蝶,身體從蛹的背部裂開,蝴蝶就由蛹殼爬了出來稱為「羽化」。由蛹羽化蛻變成成蝶,成蝶的軀體分為頭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剛破蛹而出的蝴蝶呈肥胖狀,背上有由翅膀破折而成的囊袋,當爬出蛹殼後,蝴蝶身體內的肌肉壓縮,經翅脈送到翅內以撐開雙翅,然後再由腹部排出液體,此時翅脈也已經癒合, 待翅膀乾燥後即可振翅而飛。

羽化後的成蝶是繁殖期,具有兩對能夠飛行的翅膀,便於覓食、求偶及遇敵,是蝶類最後的一段多彩多姿的生命旅程。
【求偶方面,在尋找異性伴侶交配完後的雄蝶,會分泌膠狀物質,封住雌蝶的泄殖腔,使得下一個雄蝶無法與之交配,所以雌蝶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完成神聖的傳宗接代的任務。】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員,也就是在牠的成長階段中,具有明顯的四個段: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蝴蝶〉,這個循環階段我們稱為生活史。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胡蜂的區別

什麼是胡蜂
胡蜂又稱黃蜂、大黃蜂、虎頭蜂、長腳蜂,是一種分佈廣泛、種類眾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它屬於膜翅目中之胡蜂科,其中又分為狹腹胡蜂、胡蜂、和長腳蜂三個亞科。胡蜂亞科中之虎頭蜂最兇猛,雌蜂身上有一根長長的螫針(尾刺),當遇到攻擊或干擾時,常群起攻擊,嚴重時致人於死。



黃腰虎頭蜂


◎黃腰虎頭蜂小檔案


屬於膜翅目、胡蜂科,體長約二至三公分左右,為群居型的虎頭蜂,腹部前半段有鮮黃的色彩,後半段為黑色;若不騷擾牠是不會被叮咬的,但因為牠們喜歡在低海拔的住家屋簷下或樹叢裡築巢,所 以螫人的事件較山林中的虎頭蜂還多。


◎社會結構

每一巢虎頭蜂的社會階層主要有三種,最高階的是一隻蜂后,每天不停的產卵;第二層是雄蜂,幾隻雄蜂的任務是負責與蜂后交配最下層則是數量龐大的工蜂,全是蜂后未受精產下的雌蜂,牠們體內沒有卵巢,輸卵管退化為蜂針,所以沒有生殖能力。

工蜂的一生中要經歷幾個任務,最早是清潔蜂巢,接著飼育幼蟲,然後是構築蜂巢、守衛巡邏,最後變成外出採食蜂。

◎築巢行為

每一個蜂巢只能有一隻蜂后,所以當第二隻蜂后產生時,她會帶一些工蜂離開另覓新地築巢,選擇的地點通常是能避雨且通風良好之處,所以居家的屋簷下常成為牠們的最愛。蜂巢的材料主要是一些樹皮和枯葉,在配上一些牠們的分泌物混合而成,飼育幼蟲的巢穴 與外皮同時構築,並在外皮上保留幾個出入口。

 

一個完整的封閉窩巢,至少需要一星期的工作時間;正六邊形的巢穴是相當另人配服的工程,因為牠們完全不需要丈量工具就能完成,而窩巢的外皮花紋,恰巧可以做為辨識虎頭蜂種類的一項指標。

◎繁殖過程

黃腰虎頭蜂屬於完全變態的類型,一生必須經歷四個階段,幼蟲孵化後由晶瑩剔透的身軀逐漸轉為明黃色,接著在穴口封上一層絲並化成蛹,羽化為成蟲後破繭而出,原來的巢穴又可以再繁殖一隻幼蟲,不斷循環利用。

當牠們繁殖數量越來越多時,會將窩巢外皮不斷加大,裡面的巢穴也由一層擴充為二層、三層以上,最大的虎頭蜂窩可以到達三個籃球的大小。

女王蜂\
  • 蜂王(女王蜂)
一個蜂群中,只有一隻蜂王,專司產卵.繁殖後代之職責,蜂王台內 完成發育,從卵至新蜂王出房共需十六,日即卵期三天,幼蟲期五又二分之一天,蛹期七又二分之一天,新王羽化後首先的工作便是巡視全巢,毀其他的王台,刺殺其蜂王,如蜂群有分封趨勢,則工蜂對其他王台會加以保護,阻止蜂王搗毀。
 

  • 雄蜂
雄蜂較蜂王及工蜂為粗壯,口器及足皆未特化,故不能在花中採集花蜜及花米刀,在蜂群中不負任何工作,其唯一功用是與女蜂王交尾.蜂群通常在春末夏初之際繁殖雄蜂,數目視蜂大小及巢情況而不 同,數百隻至上千隻不等;巢脾因而修補,雄蜂房較多.雄蜂從卵至成蟲共需時二十四天,雄蜂房之封蓋較突出,極易辨別。 

  • 工蜂
工蜂雖亦由受精卵發育而成,但育幼蜂對其照料不若對蜂王幼王幼蟲那樣周到,僅在孵化後的頭三天內飼餵蜂王乳,自第四天起就只餵蜜與粉混合飼料,因為這種飼料營養不如蜂王乳,缺乏促進卵巢發育的淚素,因此工蜂羽化後卵巢內微管數甚少失去正常的生殖能,退化成為螫針。工蜂乃巢中的勞動者,擔任巢內巢外大量的工作,包括築巢、育幼、採蜜、巡覓水源、採擷花粉及保衛巢穴…,十分辛苦。尤其在繁殖季節(春末夏初之際),甚為忙碌,壽命極為短暫,通常在四十天左右;越冬前羽化之工蜂壽命較長,可達半年之久

螞蟻的一生大約是幾天?

不同功能的蟻種,從卵發育至成蟲需要不同天數,可從三周到半年之久。工蟻需二十至四十五天,大型工蟻三十至六十天,兵蟻、蟻后與雄蟻要一百八十天。蟻后壽命長達六至七年,工蟻和兵蟻的壽命約一至六個月。

螞蟻的構造

<> <> <>

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段,在胸區有長有六對步足。
嚴格說來,螞議是沒有手的。
但他的第一對步足,功能有時像手一樣,可以抱起食物,也能撿拾食物塞入口中,甚至會清牙縫。有時也可以見到螞蟻用第三段步足拖著巨大的食物或把食物舉起來。

如果用身體結構來看,螞蟻三對步足的結構都是一樣的,且沒有像人一樣有姆指可以和掌對合的構造,螞蟻是沒有手的。但若看它三對步足可以做的事,則三對步足都可以稱做是手。

白蟻的一生

白蟻有3個階段
白蟻和其它昆蟲一樣都有不斷循環的生活史,如蠶蟲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蛾四個階段,這叫昆蟲的變態,在昆蟲學上叫完全變態。白蟻的變態,由於缺少了蛹這個階段,昆蟲學上叫不完全變態。
白蟻由有翅成蟲(即長翅繁殖蟻)分群飛出來後,向有燈光的地方飛去,到達目的地後脫掉翅膀,在地上雌雄互相追逐,交配成功後,就是原始蟻王、蟻後,它們尋找到有食料、有水源、潮濕的地方開始築巢,產卵、卵子孵化出第一批工蟻和兵蟻。工蟻和兵蟻開始履行它們的職務,不斷將蟻巢完善、擴大,不斷尋找食料,而蟻王、蟻後則不斷地產卵繁衍,白蟻的數量就不斷增加,在一般的環境情況下,一個新生的白蟻群體在經過三至五年不斷發展後,便開始有長翅繁殖蟻的出現,這時也標誌著群體進入興盛時期,因為要增加許多工蟻來運輸食料、餵養這些未來的蟻王、蟻後,而這些未來的蟻王、蟻後在本群體裏是沒有繁殖能力和權力的,只有當它們從分群孔飛出去後,再尋找它們的伴侶去開辟它們的新天地。

蚜蟲的一生

*蚜蟲是屬於同翅目蚜科的昆蟲,和蟬是同目不同科的遠親,牠們吸食植物的枝液,許多種類都以牠們愛好植物的類別而得名(如玫瑰蚜,夾竹桃蚜)

*冬季時,雄雌蚜蟲交配,有翅雌蟲產卵,卵會過冬,到了春季孵化的全是雌蟲,之後無翅雌成蟲不交配,以卵胎生方式直接生下小蚜蟲,這種現象稱為孤雌生殖

*蚜蟲的天敵有瓢蟲,寄生蜂,食蚜蠅幼蟲,草蛉幼蟲(又稱蚜獅),小型蜘蛛;而蚜蟲進食後的的排出物含有蔗糖,吸引螞蟻取食,所以蚜蟲有螞蟻的乳牛之稱;螞蟻也能趕走蚜蟲的天敵

*蚜蟲是不完全變態,並沒有蛹期,

竹節蟲的相關資料

像 樹 枝 的 竹 節 蟲

竹節蟲像竹子一節一節的,仔細看還有細細的六隻腳,靠近腳這邊的《竹頭》位置,有兩顆大眼睛,眼前方有兩條細長的觸腳,樣子像竹子,摸起來卻軟軟的,具這些特徵你就可比判斷牠是蟲不是竹子。
竹節蟲是偽裝的高手,各式各樣的竹節蟲會在和牠體色相近的環境中活動,但通常看到竹節蟲時是不動的,白天牠會將前腳伸向前面和觸角並列,所以我們看到的竹節蟲通常只有四隻腳,身體好長,高掛在樹枝或趴在樹幹不動,較小綠色系的若蟲,會將身體縮成一條線,停棲在葉脈中肋的位置不動,這種「禪定」的功夫讓我們看走眼,也讓許多想吞食的天敵找不到牠們。
大半的竹節蟲是夜行性的,夜晚在路燈附近的樹上出現,偶而你會看到成群的竹節蟲聚集,場面相當壯觀。
有些竹節蟲能行孤雌生殖,雌蟲不需與雄蟲交配就能產卵,七、八月是竹節蟲的產卵期,雌蟲會將卵直接產卵於地面,便自行離去。卵的樣子像一顆小手榴彈,殼厚、橢圓形,到隔年的春、夏季才會孵化,幼小的竹節蟲從地面孵化後爬上樹稍啃食樹葉,經過幾次蛻皮為成蟲。

體型呈枝條或扁平葉狀,具有極佳的保護色,擅長模仿週遭環境的形狀及顏色,當遭遇危機時,身體會保持靜止不動,以欺騙敵人,植食性。全球已知2500種。
 

竹節蟲 Stick Insect (有翅型)

在昆蟲界中竹節蟲可是數一數二的偽裝高手,擬化為樹枝、枯草之模樣,棲息於草叢間極不易被發現。大多夜間活動,白晝潛伏,多數種類是植食性的。本種為有翅型。
 

竹節蟲 Stick Insect (無翅型)

在昆蟲界中竹節蟲可是數一數二的偽裝高手,擬化為樹枝、枯草之模樣,棲息於草叢間極不易被發現。大多夜間活動,白晝潛伏,多數種類是植食性的。本種為無翅型。 少數種類會分泌白色液體卻敵之外,大多數種類只能依靠保護色及酷似枝條而逃避敵害。

金龜子的特徵

外觀特徵:大多數體型粗短,前胸背板與翅鞘明顯拱起,短小的頭部則低垂著,像是長期駝背,抬不起頭的樣子,還算容易分辨。 此外,獨特的「鰓葉狀」觸角也是很好的辨識指標。
食性:一般而言,金龜子可分為植食性與糞食性兩大類。常見的植食性金龜子多以植物的花、葉、莖芽、果2實、樹液或菌類為食,所以部分金龜子會嚴重危害植物。而在戶外的牛糞、狗糞,甚至是人糞糞堆下,都有機會找到以哺乳動物糞便為食的金龜子,通稱「糞金龜」。在自然界中,牠可說是扮演著清道夫角色的益蟲。
棲息環境:一般夜行性金龜子都會趨光,山區的路燈下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影。晝行性金龜子(包括糞金龜)則必須找到牠們覓食的場所,才有機會發現較多種類。在山區許多木本植物的花 叢間,例如青剛櫟、食茱萸、賊仔樹的花叢上,會有不少喜歡訪花的金龜子群聚覓食。喜歡吸食樹液的金龜子則可以在滲流樹液的植物莖幹上找到,例如北部郊山的柑橘園便是理想的觀察場所。糞食性金龜子就得到糞便堆中去尋找了。
幼蟲習性:植食性金龜子的幼蟲大部分都棲息於腐質土地底,即是垃圾堆下常見的「雞母蟲」,腐質土或植物的根為食物;少數植食性金龜子幼蟲則棲息於枯朽腐木中,以木頭纖維當食物。糞金龜雌蟲多半會在糞便下面挖掘深入地底的隧道,在地下將糞便製成育兒糞球,幼蟲則在糞球中慢慢攝食成長。


金龜子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這一類的昆蟲上翅變硬形成「翅鞘」,有保護翅膀的功用,而飛行用的下翅是膜質的(薄薄的,像保鮮膜一般),平時就收在翅鞘下面。我們也稱「鞘翅目」的昆蟲為「甲蟲」,意思就是「穿了盔甲的昆蟲」,像瓢蟲、天牛、鍬形蟲、象鼻蟲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金龜子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現在就以東方白點花金龜為例,來看看牠的成長過程。

六月的時候,一隻交配過的東方白點花金龜雌蟲,會用牠的腳挖土,鑽到土裡去產卵。卵孵化以後,幼蟲就在土裡以腐植質做為食物,在土裡慢慢成長,白白胖胖的幼蟲就是我們俗稱的「雞母蟲」,如果有人挖土時不小心把牠挖出來了,牠又會鑽回土裡。牠也受不了陽光直射的溫度,有一次,我把飼養箱放到陽台上曬太陽,兩天以後,牠們就死翹翹了,所以小朋友如果要養「雞母蟲」,一定要提供牠一個陰涼潮濕的環境,牠才能健康的長大哦!

幼蟲期很長,一直到第二年的四、五月才要化蛹。牠也會做一個繭,猜猜看,牠會用什麼材料做繭呢?牠是不是像蠶寶寶一樣會吐絲結繭呢?其實牠是就地取材,用周圍的材料:泥土來做繭的。牠會用自己的「糞泥」把土黏成一個橢圓形的繭,繭的外面是粗糙的,有一顆一顆土的顆粒,而繭的內壁卻是非常光滑的,就像教室裡的牆壁一樣平滑。繭是中空的,幼蟲就躲在繭裡化蛹。

大約一個多月,金龜子就羽化了,算一算,從卵到成蟲大約需要一年呢!成蟲喜歡的食物是植物的花、果實、葉子、樹液等,還有一種糞金龜則是以哺乳動物的糞便為食,算是自然界的清道夫呢!如果沒有糞金龜,野外可能會惡臭不堪,遍地是「黃金」哦!

在學校可以找到的金龜子有青銅金龜、東方白點花金龜、綠豔白點花金龜等,在植物的枝葉上常常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甚至有的金龜子還會誤闖「死亡谷」,停在洗手台的磁磚上,幸好有愛心的小朋友會把牠救起來,不然水龍頭一打開,牠就會「溺水」了。下次在校園裡,你也可以找一找,看看能夠發現幾種金龜子,觀察牠們的行為與習性,享受發現的喜悅。

金龜子的種類

一.台灣青銅金龜學名:Anomala expansa Bates
英名:May beetle, June beetle



堆肥中潛藏許多金龜子幼蟲


外形特徵:幼蟲長約4公分,寬約1公分,黃白色,肥胖,捲曲成U形,頭部黑褐色,身上有許多皺摺,胸足三對。成蟲綠色並有黃銅色物理光澤,長約2.2-2.7公分,全體散布點刻,翅鞘後外角成三角形的的翼片突起,翅鞘表面有不明顯的點刻兩行,身體腹面為墨綠色。


台灣青銅金龜幼蟲食害唐菖蒲將鬚根吃盡 

習性:一年一代,卵產於土中。幼蟲食害根部,土中化蛹。成蟲具趨光性、善飛,喜好幼嫩柔軟的葉片與花瓣,食量大,白日停息在植株葉叢中,黃昏後取食活動較多。每年四到六月成蟲集中出現,對植物損傷大。

寄主:為害多種花卉,在玫瑰、唐菖蒲、大理花上常發生,亦為葡萄、柑桔害蟲。


二.赤腳青銅金龜
學名:Anomala cupripes Hope



被青銅金龜吃過的大理花

外形特徵:外形與台灣青銅金龜極為相似,成蟲綠色有光澤,但不及台灣青銅金龜光亮,體長1.9-2.5公分,體面上點刻較台灣青銅金龜深而密,翅鞘有突起之側緣,但無三角形翼狀物。習性:一年一代,以幼蟲越冬,成蟲出現時期與為害情形與台灣青銅金龜相似。


三.赤腹金龜學名:Anomala castaneoventris Bates

外形特徵:成蟲長1.7-2公分,背面綠色有金屬光澤,翅鞘表面有點刻連成的縱線條,並具有側緣突起,身體腹面為赤褐色,亦有光澤。習性:常與台灣青銅金龜及赤腳青銅金龜混合發生,成虫與幼蟲的為害與習性等亦均近似。

四.白點花金龜學名:Protaetia orientalis (Gony et Percheron)


白點花金龜


外形特徵:成蟲黑褐色,長度約2公分,胸部、腹部的背面與正面均有黃白色點狀花紋。習性:與青銅金龜為害情形相似,發生密度不及青銅金龜高。寄主:為害菊花、玫瑰。


五.長金龜學名:Adoretus sinicus Burmeister英名:Rose chafer




<> <> <> <>
長金龜  長金龜食害玫瑰植株



長金龜幼蟲

外形特徵:幼蟲體型和顏色與台灣青銅金龜幼蟲相似,只是較為瘦小,長約2-2.5公分。成蟲暗褐色,橢圓形,長約1公分,體表有點刻,被白色鱗毛,翅鞘表面有三條縱行隆起線。

習性:一年一代,幼蟲生活在根部附近土壤中,成蟲白天潛伏在植株附近鬆軟的土層中,至夜間爬上植株,囓食幼嫩的葉片,葉片往往被吃成網目狀。每年四月以後成蟲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秋季,天氣漸冷,才漸漸減少。寄主:為害玫瑰、櫻花,並為葡萄、柑桔等害蟲。

金龜子的一生


甲蟲類的生長發育經過為害花卉的甲蟲如金龜子、象鼻蟲等,屬於完全變態,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約略生命週期是一年左右!

金龜子將卵產在植株根部附近土壤中,或是產在植株幼嫩的組織內。幼蟲大多是灰白色、黃白色或黃褐色,有胸足三對,無腹足,許多種金龜子、象鼻蟲幼蟲生活在地下,以植物鬚根、或主根表皮層、或土壤中腐植質為食物。幼蟲生長成熟後會在土中化蛹。


成蟲與幼蟲相同,均是咀嚼式口器,但外形及生活棲所完全不同,成蟲前翅堅硬而且光滑,稱為翅鞘,後翅擠縮在前翅之下,薄而大,飛翔時才露出。食害植株時在花、葉上吃成孔洞,數目多時,對植株影響很大,時常超過幼蟲所造成的損害。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竹節蟲的一生

竹       節       蟲
~簡介~

世界上的竹節蟲有2300~3000種,他們是一群偽裝高手,因此分類學家給他們取了一個貼切的學名稱:Phasmida,起源於拉丁字Phasmida---精靈。台灣稱竹節蟲,但外國卻不稱竹節蟲為竹節蟲,因為亞洲、東南亞地區有產竹子,歐洲地區卻沒有產竹子,那裡的人當然也沒有看過竹子,因此給他們取了個外稱叫做「會走動的樹枝」(Walkingstick)、「樹枝蟲」(Stick-insect)或「葉蟲」。

~特徵~

竹節蟲體型呈枝條或扁平葉狀,具有極佳的保護色,擅長模仿週遭環境的形狀及顏色,當遭遇危機時,身體會保持靜止不動,以欺騙敵人,植食性。全球已知2500種。頭小略圓,有細長的觸角,小小的複眼。前胸短小,中、後胸皆細長,腹部也細長 環節明顯,像長竹竿。有的有翅,有的無翅,體色為綠色或褐色。

竹節蟲是夜行性昆蟲,牠們都比較喜歡陰暗的環境。有的竹節蟲喜歡溼度稍微低一點的,有的喜歡溼度高光線又陰暗的環境。
    飛竹節蟲:因為它有翅膀喜歡生活在灌木或喬木上,因此牠比較耐乾旱。

    台灣皮竹節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溼度高的雜木林底層,牠生存的環境往往長滿赤車使者。在這些山凹裡往往會有一些喜好陰濕的植物例如白袍子、同蕊草、水麻、苧麻、紫苧麻、姑婆芋、水同木、柚葉藤、秋海棠、非洲鳳仙花,還有許多種的蕨類。雜木林溼度的高低除了影響牠的存活率之外,甚至於影響到牠卵的孵化率乾旱的年度當年野外觀察時都比雨水多的年度少很多。

竹節蟲是外骨骼,牠的皮不會隨著牠的齡數增加而增長,因此若蟲到成蟲期間,要蛻好幾次皮。牠為了補充幾丁質,通常會在牠蛻完皮之後,趁著皮還濕軟的時候把皮吃掉;但是別隻的蛻皮不吃,硬掉的皮也不吃。

台灣皮竹節蟲的翅膀完全退化。體長剛孵化時11~12mm,若蟲蛻皮6次,成蟲體長94~105mm;若蟲的體色是草綠色,成蟲的體色也是草綠色,體型很粗壯。雄的成蟲體長74~84mm,若蟲體色草綠,成蟲前3~4天體色草綠帶一點紅褐色;成蟲後體色轉成紅褐色帶一點草綠色。蟲齡越大,體色越深,但不會長斑點。
台灣皮竹節蟲的體長的變化:
<><><> <><><><><><><>  <><><> <><><> <><><> <><><> <><><> <><><> <><><> <><><> <><><> <><><> <><><> <><><> <><><>

第一齡蟲

12.0mm

第五齡蟲

54.0mm

第二齡蟲

22.5mm

第六齡蟲

65.0mm

第三齡蟲

33.0mm

第七齡蟲

76.8mm

第四齡蟲

42.8mm

 

 

蠶為什麼最愛吃桑葉?

蠶蟲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葉外還有柘葉、榆葉,無花果葉、蒿柳葉、蒲公英葉、萵苣葉、生菜葉、雅葉,婆羅門參葉等等,不下一二十種;但是蠶最愛吃桑葉,這是因為蠶以桑葉為食物過日子的時間最多,由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樹上,逐漸地形成了最習慣於吃桑葉的特性,而且變成遺傳性了。

有一位化學家曾經分析過桑葉中的氣味。他把桑葉經過132-157℃的高溫蒸餾後,在試管中得到了一種油狀物,像乙烯醇、乙烯醛。這種物質有揮發性,很像薄荷一類的氣味,把它滴在紙上,在30厘米外的蠶也能嗅到。蠶嗅到這種氣味以後就很快地爬過來。可見這是蠶最熟悉的信號氣息。

蠶是靠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認桑葉氣味的,如果破壞了這些嗅覺和味覺器官,就是無法辨別桑葉的氣味,於是,牠就不再挑剔,而能隨便吃些其他的葉子了。

從近年來蠶兒人工飼料研究的進展中,人們已基本查明了蠶兒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種類及其最低需要量。蠶兒只有吃了桑葉才能健康地生長、發展,順利地完成其世代交替。

蠶怎麼造絲

蠶是昆蟲,屬鱗翅目,蠶的幼蟲脫了四次皮後,開始結繭,造繭時間約2-3天,蠶吐絲之孔叫絲咀(spinnert)由此吐出來的蠶絲蛋白初呈液態,一接觸到空氣後就硬化成蠶絲纖維。   

   

   

  吐絲──桑蠶射出柔滑光亮的蛋白質混合物,這種物質一接觸到空氣後就硬化成絲纖維。兩條三十八公分長的絹絲腺〈右〉,盤繞在蠶體內,製造液態絲〈一種巨大的蛋白質分子〉。絲通過絹腺中段的粉紅色部份,便裹上一層黏黏的物質,蠶繭就因這種物質而黏結密合。蠶絲由吐絲孔的窄孔〈見玻璃片下方〉射出。一隻蠶可以吐出長達 一點六公里的絲。



蠶是植食性中的專一性寄主,也就是他只能吃桑葉,但為何他會吃其他葉片,如果是你沒有任何食物,在最餓的時候拿任何可以吃的東西妳都會吃吧,那為何不能吃其他的葉片,昆蟲習慣吃某種植物後身體會累積某種化學物質,再這些化學物質累積到一動程度時才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變態,如結蛹,如果強迫他吃其他食物也許會吃但長不好,甚至死亡

原來在蠶寶寶的體內有兩條腺體,會製造一種由蛋白質及膠質混合而成的液態絲,這兩條絲腺在蠶的鼻口部份匯合成一條吐絲管。蠶寶寶經過大約一個月的幼蟲生活後,便停止吃桑葉,然後從吐絲管射出液態絲,這種物質一和空氣接觸,立刻凝結硬化成絲纖維。一隻蠶約需六十個小時,才能吐出長達 1.6公里左右的絲,把自己團團包圍起來,也就是蠶繭。而這些絲都是蠶寶寶吃進去的桑葉「加工製造」出來的。

蠶出生到死亡共有幾天?

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牠一出生就出自於本能的去食用牠的卵殼,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長大,但蠶的一生卻只能活兩個月,實在是太悲哀了。蠶破卵而出時,是黑色的,大約只有0.3公分這麼小,此階段稱為一齡蠶,大約過了4.5天後,身上的顏色便會轉為灰白色,且變為2公分,稱為二齡蠶。又過了4.5天,身體顏色轉為淡灰白,並且變為4公分,稱為三齡蠶。過了4.5天,身體顏色轉為淡米白,且變為5公分,稱為四齡蠶。再過了4.5天,身體顏色轉為米白,且變為7公分,稱為五齡蠶。接下來蠶就要吐絲結繭了,牠一圈又一圈的吐著絲,終於包好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了,蛾終於要出來囉!牠分泌出一種鹼性液體,用來濕潤牠的繭,這樣會比較好把繭咬開,轉眼間,牠出來了!牠一出來立刻和另一隻蛾交配,雄蛾在交配完後立即死亡,雌蛾還得繼續做完產卵的工作,等產卵完後,雌蛾立即死亡,真可憐...









剛生出來的蠶卵是淡黃色的,用放大鏡看起來是扁扁的有點橢圓,用尺量一量長約1.2-1.3毫尺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溫下會逐漸變成紫黑色。



幼蟲



蠶的食量很大,從蠶蟻開始,就一天到晚吃的不停,也生長的很快。每隔數天,會停止進食、靜止不動,好像睡覺一樣,然後是蛻皮,這樣的過程會重複四次,也就是蛻皮四次後就會開始吐絲結繭。



蠶頭部的顏色開始變深,表示即將蛻皮。蛻皮後的蠶,皮膚看起來比較又嫩,身體也比較大。







蠶繭是橢圓形的。每一個蠶的大小不完全相同,約在三到四的中間;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的。



小心的剪開蠶繭,可以看到五齡蠶脫下來的皮和淺咖色、身體一節 一節的蠶蛹,勇的表面除了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氣孔外,也可以隱約 看到翅膀的紋路。







蠶結繭後,約十到十五天後,蠶繭的一端變得溼溼的,蛾會從這把繭頂破。這時蛾溼溼的翅膀皺皺;一邊行走、一邊鼓翅,翅膀會向吹氣球一樣慢慢膨脹並展開,大約一個小時以後翅膀才會變硬。

羽化後的蠶蛾不再吃東西,在翅膀硬了以後就會交尾。每隻雌蛾大約會產300-400粒卵。蠶羽化成蛾的目的就是為了交尾和產卵。

蠶的一生

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moriLi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佈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鐘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餵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齡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耶!並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形態與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像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螢火蟲發光的秘密

光的秘密

小朋友們一定很好奇,螢火蟲是如何發出這神秘的光呢?牠發光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在螢火蟲的腹部末端長有發光器,而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氣管等組合而成。牠的發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產生亮光,光由反射細胞反射,經由透明的表皮透射出來。且螢火蟲的發光效率極高,只有2~10﹪的能量轉變為熱能,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所以螢火蟲的光是不燙人的哦。



發光的目的

每種螢火蟲發光的顏色與頻率都不同,如台灣窗螢是發持續的黃綠色光,而黃緣螢則是發閃爍的黃色光,牠們的閃爍有著特定的節奏,就好像是螢火蟲的語言,用來交換彼此的訊息,雄蟲便是利用亮光,找尋雌蟲,而達成交尾的目的。除此之外螢火蟲的發光行為還具有誘集、警戒、對捕食者的恫嚇、照明、偽裝及族群調節等目的。而美國南部卻有一種螢火蟲(Photuris spp.)雌蟲,會模擬其它種類雌蟲的發光,當滿懷熱情的雄蟲接近時,卻被牠所捕捉,成了牠今晚的大餐,我們稱牠為攻擊性擬態,這種現象是不是很奇特呢!

螢火蟲的生態

螢火蟲的生態習性
  螢火蟲依其生態區分為陸棲與水棲兩大類,但是前者佔大多數。多數陸棲性螢火蟲的幼蟲會以獵捕蝸牛為食,而水棲性螢火蟲的幼蟲則以水為主要食物。陸棲性螢火蟲的幼蟲以氣管呼吸,水棲性的幼蟲則以氣管鰓呼及。但也有極少數以氣管呼吸的螢類幼蟲,依賴水螺維生,也必需潛入水中捕食,理應歸入水棲性之類。
  螢火蟲的幼蟲通常需要經過六次蛻皮才會化蛹,水棲螢的終齡幼蟲,在成熟時會爬到岸邊化蛹。隨著種類不同,螢火蟲的生活史大多一年一世代,但也有大約四個月一世代的種類。有水才有螢火蟲,終年潮濕、草木茂盛更是陸棲性螢火蟲生存的必備條件。

陽明螢火蟲的客家話叫做「火焰蟲」,台語叫做「火金姑」。螢火蟲是甲蟲中的一類,其一生必須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四階段的變化過程稱為「完全變態」。部份種類的雌蟲無飛行能力,形態酷似幼蟲而與雄蟲大異其趣,十分耐人尋味。螢火蟲的幼蟲期都會發光,但不一定每種的成蟲都會發光。螢火蟲的發光現象,是因為體內含有會發光的含磷物質,與發光酵素產生氧化還原的化學反應。

螢火蟲的成蟲期的每一季是甚麼時候? 屬於哪種?

螢火蟲在分類上屬於鞘翅目螢科,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已達兩千多種,主產於熱帶地區;在臺灣,已知的種類在27種以上,其中最為常見的,乃臺灣窗螢,是一種捕食螺類為生的甲蟲。

螢火蟲的幼蟲生活於水中或潮濕的地區,以其他昆蟲、螺類、甲殼類及蚯蚓等小動物為食,其成蟲大多不食不喝,惟一任務為覓偶交尾,以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螢火蟲結婚進行曲

螢火蟲發光最主要的目的是雌雄間溝通的訊號,當彼此都瞭解對方的種類與方位後,雄蟲便能靠近迎娶雌蟲,進而交尾。這一連續的行為,會隨著發光頻率的變化,告訴對方不同含意的情 趣。

螢火蟲的一生:

   螢火蟲生長的時間相當長,必須經過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完全變態階段。以台灣窗螢(幼蟲陸生)與黃緣蟲(幼蟲水生)的生活史為例,幼蟲期所需的時間長達三個月左右,有些種類更需十個月。大部分的種類皆一年一代,並以幼蟲期或卵期越冬。

黃緣螢、台灣窗螢生活之比較

黃 緣 螢- 卵期20天-幼蟲期93天-蛹期7天-成蟲期14天-合計 134(天)

台灣窗螢- 卵期20天-幼蟲期86天-蛹期7天-成蟲期16天-合計 129(天)



影響螢火蟲生存的因素

水田生態系的改變

農業化學藥劑的使用

水資源的枯竭

人工照明設施的影響-光害

山溝排水設施不當整治

不當放生

螢火蟲的一生(2)

一生應該算分成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


卵:螢火蟲會在比較陰暗潮濕的地方,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是較濕潤的土壤中,因品種不同卵的形狀也會因此不同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橢圓形

幼蟲:螢火蟲的幼蟲身體長而扁平,頭部有一對可以伸縮的觸鬚、兩個單眼、其他器官,最明顯的就是兩個針狀的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有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腹節第八節有兩個發光器第,腹節第九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牠走起路來一曲一伸的,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

蛹: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牠化蛹時會選擇較隱蔽的場所,如落葉下、或石縫中,有些種類甚至會利用口器啣土,築個如花瓶般精緻的蛹室,靜靜等待破蛹而出。

螢火蟲,依其幼蟲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水生型、陸生型和半水生型三種。

陸生型:
陸生螢火蟲種類繁多,牠們的幼蟲白天躲藏於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與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於陸地上。

水生型:
水生螢火蟲顧名思義,便是幼蟲生活於水中的螢火蟲,直到化蛹前,才會爬上陸地築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幼蟲水生的螢火蟲僅有三種,分別是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三種,牠們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8對「y」字形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

半水生型:
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台灣發現僅有的一種幼蟲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牠的幼蟲一般躲藏於山澗旁的岩縫中,夜晚捕食的時候便潛入水中捕捉螺貝類,但由於它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所以牠會先將食物拉上岸然後再慢慢的享用,由於其幼蟲生活橫跨水陸兩棲,因此我們稱牠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

每種螢火蟲發光的顏色與頻率都不同,如台灣窗螢是發持續的黃綠色光,而黃緣螢則是發閃爍的黃色光,牠們的閃爍有著特定的節奏,就好像是螢火蟲的語言,用來交換彼此的訊息,雄蟲便是利用亮光,找尋雌蟲,而達成交配的目的。除此之外螢火蟲的發光行為還具有誘集、警戒、對捕食者的恫嚇、照明、偽裝及族群調節等目的。

螢火蟲發光的秘密

光的秘密

小朋友們一定很好奇,螢火蟲是如何發出這神秘的光呢?牠發光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在螢火蟲的腹部末端長有發光器,而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氣管等組合而成。牠的發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產生亮光,光由反射細胞反射,經由透明的表皮透射出來。且螢火蟲的發光效率極高,只有2~10﹪的能量轉變為熱能,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所以螢火蟲的光是不燙人的哦。



發光的目的

每種螢火蟲發光的顏色與頻率都不同,如台灣窗螢是發持續的黃綠色光,而黃緣螢則是發閃爍的黃色光,牠們的閃爍有著特定的節奏,就好像是螢火蟲的語言,用來交換彼此的訊息,雄蟲便是利用亮光,找尋雌蟲,而達成交尾的目的。除此之外螢火蟲的發光行為還具有誘集、警戒、對捕食者的恫嚇、照明、偽裝及族群調節等目的。而美國南部卻有一種螢火蟲(Photuris spp.)雌蟲,會模擬其它種類雌蟲的發光,當滿懷熱情的雄蟲接近時,卻被牠所捕捉,成了牠今晚的大餐,我們稱牠為攻擊性擬態,這種現象是不是很奇特呢!

陸生水生螢火蟲的區別

螢火蟲,依其幼蟲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水生型、陸生型和半水生型三種。牠們生存的環境以及長相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現在就由我來一一的介紹。



陸生型

陸生螢火蟲種類繁多,牠們的幼蟲白天躲藏於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與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於陸地上。



水生型

水生螢火蟲顧名思義,便是幼蟲生活於水中的螢火蟲,直到化蛹前,才會爬上陸地築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幼蟲水生的螢火蟲僅有三種,分別是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三種,牠們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8對「y」字形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

半水生型

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台灣發現僅有的一種幼蟲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牠的幼蟲一般躲藏於山澗旁的岩縫中,夜晚捕食的時候便潛入水中捕捉螺貝類,但由於它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所以牠會先將食物拉上岸然後再慢慢的享用,由於其幼蟲生活橫跨水陸兩棲,因此我們稱牠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

螢火蟲的一生

螢火蟲的一生

螢火蟲是一種既美麗又神秘的小昆蟲,全世界有2000多種,而台灣約有56種。牠與金龜子一樣,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生長的時間相當長,大部分種類為一年一代,並以幼蟲期、蛹期或卵期越冬,幼蟲期長達10個月,而成蟲卻只有20天左右的短暫生命。

成蟲

螢火蟲有兩對翅膀,前翅為革質,後翅為膜質,前胸背板十分發達,頭部可隱藏於前胸背版下,頭部上面有一對觸角和兩個水汪汪的複眼,約佔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二,視覺十分敏銳,且大部分種類口器退化,以吸食露水或花蜜維生。腹部最重要的特徵為發光器,雄蟲二節,雌蟲一節。有些種類則雌雄均只發兩點光,有些甚至不會發光,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會發光哦。



螢火蟲交配後,便開始尋找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後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是濕潤的土壤中。形狀一般為圓球型或長橢圓形,直徑約0.2-2.5公厘。剛產下的卵軟軟的像布丁一般,上面附有一層黏液,然後開始變硬,卵的顏色也漸漸變深,有些種類在胚胎末期甚至會發出淡淡的光芒,此時裡面的小生命正待機破殼而出。

幼蟲

螢火蟲幼蟲的身體長而扁平,頭部除一對可伸縮的觸角,二個單眼和其它附屬器外,最明顯的便是深褐色的針狀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牠走起路來一曲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蟲一般,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而依其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水生與半水生三種。



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牠化蛹時會選擇較隱蔽的場所,如落葉下、或石縫中,有些種類甚至會利用口器啣土,築個如花瓶般精緻的蛹室,靜靜等待破蛹而出。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蟬的一生(2)

蟬的一生分成幾個階段?一、產卵  二、若蟲孵化 三、幼蟲 (5次脫皮五齢蟲) 四、羽化(成蟲) 、交配(死亡)。

蟬在泥土裡,何時脫皮,什麼時候找配偶,什麼時候會過世....



產卵的時候,雌蟬沿樹幹由下往上爬,每爬一步就鑽一個洞在洞裡產五到十粒卵,然後再往上爬,再鑽洞產卵。

雌蟬剷下的卵是白色透明,形狀細細長長的,長度約0.2公分

這些卵在洞穴等待孵化(約40~300天),便孵化成為頭部小而腹部成球狀的若蟲

何時脫皮…

當若蟲變為幼蟲時幼蟲開始脫皮,經過5次的脫皮成為5齡蟲。(羽化成蟲)

什麼時候找配偶…

成蟲的雄蟬在樹幹上以嘹亮的鳴叫聲,終於引來雌蟬與牠交配

麼時候會過世....

交配後(完成使命)雄蟬不久就死亡,雌蟬尋找樹幹鑽洞產卵。產卵完畢後不久雌蟬相繼死亡終其一生。



一、產卵


<>
雌蟬在樹幹上鑽洞、產卵。箭頭所指處是產卵管








二、孵化若蟲






這些卵在洞穴等待孵化(約40~300天),便孵化成為頭部小而腹部成球狀的若蟲




三、幼蟲 (5次脫皮五齢蟲)

再過兩年,又長大兩倍,脫皮成為五齡若蟲,然後在夏天爬出地面。




四、羽化(成蟲)




鑽出地面後的幼蟬用前肢牢牢的抓住樹幹背部正中裂開一幼蟬的條縫,露出綠色的身體牠慢慢伸出頭部、口器和前肢牠的身體以大半鑽出殼外留在蟬殼背部的那些白色絲狀物,在幼蟲期具有透氣的功能幼蟬漸漸蛻去蛹殼已完全蛻殼而出的蟬,翅膀還是濕潤的牠的翅膀已稍微展開從側面看蝦夷山蟬的樣子牠的翅膀完全身展開身體變硬後,蛻變成一隻美麗的蝦夷山蟬。這種蟬經常倒掛在樹枝上。




五、交配(死亡)。


完成使命



<> <> <>

夏天的蟬一生是怎樣度過的?

的幼年時期是在土中度過的,以植物的根部為食,所以常被人們視為害蟲。蟬的幼期有好幾年,以北美洲的十七年蟬為例,牠們的幼蟲會在土中生活長達十七年之久,才爬出地面羽化!然而牠們的成蟲,壽命通常只有兩三週,同時只吃些水份樹汁來維持生命,在盡情唱著嘹亮的生命之歌後,然後交尾死亡。



十七年的蟄伏,換來一個月左右的成蟲生命,叫牠如何不拼命的大聲唱歌呢?這是美國的十七年蟬;在台灣,蟬種類多達80種,生活史在1-5年間。


蟬(Cicada)

【生物分類】屬於同翅目、蟬科

【分佈地區】草原、果園、森林區





台灣騷蟬,叫聲宏亮





(形態及生活習性):

  蟬是我們所熟知的昆蟲;在寶島,每年一到夏季牠們的「歌聲」就此起彼落,熱鬧非常。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 為什麼牠們會在這段期間出現?」 原來,這個時候正是蟬兒繁殖的季節。



  在這段期間久蟄地下的老熟若蟲會從地洞裡鑽出來,然後徐徐爬上樹幹、枝條、雄蟲以最嘹亮的聲音,呼朋引伴,誘使雌 蟲前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入夜後或清晨,只要早起,不妨審視 樹幹,往往能發現一隻隻老熟的蟬若蟲以蹣跚的步伐,由地洞爬向樹幹,並在樹幹 上選一個地方,停了下來。不久,牠們會仰起頭來,原來這是羽化前的徵兆。



  經片刻之後,微仰的蟲體,從頭、胸 背方開始縱裂;一會兒,白皙的蟲體便從裂縫處出現;接著,腳和皺皺的翅也相繼 出現,但是牠仍懸在空中。



  最後,牠掙扎 了幾下,並以肢腳緊抓蟬蛻,才把身體掙 脫出來。 不久,溼皺皺的翅膀逐漸展開,但是牠的體色依然白中帶褐。



  然而,在太陽出 來後不久,翅變硬了,體色也變了,最後 牠已成了一隻能飛能叫的蟬了。不過,並非所有的蟲都會叫!



  因為在蟬類中,只有雄蟬才會叫。然而,該怎麼區別雌、雄蟬呢?很簡單!只要瞧瞧牠們的腹面就行了。



  如果腹部前端具有音箱蓋的鳴器,那便是雄蟬,因為雌蟬是不具備這副鳴器的。蟬的鳴器除了突出腹面那對音箱蓋之外,掀開蓋子,可發現內側的腹面腔及外側的側腔;腹面腔前端有一個褶膜,而後方有一鏡膜。



  至於側腔中,則有一鼓膜。 當蟬發音的時候,腹部的發音肌會拉動鼓膜,使鼓膜產生振動,並引起褶膜、仁膜發生共鳴作用。



  然後藉著音箱蓋的啟閉,陣陣抑揚頓挫的蟬鳴也就產生了。



  行音是蟑的求偶訊號;可是,一些捕 食牠們的小動物,例如鳥兒,也會聞聲而至;所以,在我們的耳裡,蟬聲雖然熱鬧 非凡,可是卻也隱藏著幾許殺機!



  在若蟲化為成蟲之後,蟬就在樹上或 草叢間生產;這時候,牠們只以長針狀的口器吸取些許植汁、水分維繫生命。



  雄蟬在交尾完後不久,便會死亡;而雌蟬在下完蛋之後,也會接著「香消玉殞」。



  然而雌蟬究竟是把卵產在哪兒呢?是產在土中嗎?不是的;通常,大多數的蟬是把卵產在樹幹的裂縫。



  在夏天, 大約經一個月左右 (有些種類則經一年) ,一隻隻若蟲便相纆孵化;這時候,牠們陸續爬下樹幹,也有的個體則掉落地面。



  可是,在這段期間,因而摔死或被螞蟻等 捕食的若蟲,可能不計其數。但是,倖逃劫難的個體以發達的前肢挖開地洞,然後 在植物的根系附近棲身;而牠們也就在地下度過漫長的若蟲期了。



  若蟲在地下是以口器刺吸植物根部的 汁液為生;然而由於發育速度相當緩慢,大多數種類的若蟲都會在土中生活數年之久;其中最長的是產在北美的十七年蟬,牠們的若蟲期竟然長達十七年之久呢!



  也許你覺得,若蟲在土中生活一定十 分安全,其實不然;在土裡,牠們仍會面臨許多突來的天災,例如淹水,和無數的 天敵危害。



  據調查牠們在土中可能面臨的天敵有 各種土棲的食蟲類動物,例如鼴鼠及蟲生真菌。所以,能成功地爬上樹幹的若蟲, 可都不是等閒之輩呢!



  至於,能順利羽化 、鳴叫,並完成傳宗接代任務的成蟲,更是佼佼者!



  全世界已知的幝大約有一千五百種左 右;而在寶島,大約有七十餘種。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台灣熊蟬、蟪蛅、茅婤、黑翅燀、薄翅蟬及體長只有兩公分,常見於草叢之間的草蟬。

蟬的一生

蟬的一生

蝗蟲的一生

<>蝗 蟲 的 一 生<><> <> <> <> <> <>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 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 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 較淡。
若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 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
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 很明顯了。

蝗蟲的特徵

蝗蟲科別:
直翅目(Orthoptera)
蝗亞科(Acridodea)







圖例:蝗蟲又名「蚱蜢」本省稱「草螟」
特徵: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
      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牠成為跳
      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
      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 菜等
      
變態:不完全變態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螳螂戰螳螂

螳螂捕食螽斯

公母獨角仙

蜻蜓幼蟲

覓食中的瓢蟲

大吃特吃的瓢蟲

瓢蟲的習性

要訣一 看外觀特徵
瓢蟲的身材很迷你,許多種類的體長甚至不到半公分,頭部十分短小,常縮藏在前胸背板下側。但牠那圓滾滾的半球形體軀,與色澤亮麗的外觀,卻使人無法因其「小」而忽略了牠的存在。肉食性瓢蟲中有不少成蟲外觀斑紋有極大的個體差異,同一種瓢蟲甚至有超過五種的外觀模樣,一般人剛開始認識時,很容易當成不同的種類。

要訣二 解讀生態行為

1.看食性與棲息環境
大部分的瓢蟲屬於肉食性昆蟲,成蟲或幼蟲都常常穿梭在植物叢間,以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蝨等小害蟲維生,因此牠們常被美稱為「植物小醫生」。
其他的植食性瓢蟲則是以菌類或植物葉片當食物。吃植物葉片的瓢蟲通常比較挑食,成蟲和幼蟲習慣寄居在特定植物上啃食葉片,所以少數會嚴重危害植物健康。

2.看自衛行為
瓢蟲和大多數其他甲蟲有個共通的習性,那就是遇到突然的干擾騷動,牠們會六腳一縮,從植物叢間掉落地面裝死,以尋求逃命自保的機會。
另外,瓢蟲還有一個自衛的習慣,那就是當牠們遭到嚴重攻擊時,會從各腳或身體的關節分泌出橙黃色的體液,這些液體具有腥臭的氣味,有時可以用來驅退侵犯的敵害。

3.看生活史變化
一般常見的肉食性瓢蟲幼生期的生活史都很短。在野外植物叢的蚜蟲堆間捕食蚜蟲的瓢蟲幼蟲身長若已達一公分,大部分是已經接近成熟的終齡幼蟲。
只要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成熟的終齡幼蟲在一、二天內就不再進食,然後會在植物叢間找個合適的位置,將尾部直接黏在植物莖葉上,一天內就會蛻皮變成較圓胖的蛹。再歷時一個星期左右,蛹便會蠕動脫殼,羽化出一隻成蟲。
剛羽化的瓢蟲翅鞘全為米黃色,經過半天至一天的時間,便會逐漸顯現出該種瓢蟲的正常體色和斑紋。

各個瓢蟲的介紹

瓢蟲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瓢蟲科(Coccinellidae)。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六、七十種之多。
六條瓢蟲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 (二)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在室溫27℃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去(八十七)年的元月氣溫不到10℃的氣候下,苗栗公館地區冬季裡作的蘿蔔園中還見到牠的足跡。

小十三星瓢蟲(Leis dimidiata Fabricius)能捕食綿蚜、偽菜蚜、玉米蚜等,與大十三星瓢蟲之區別為;小十三星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為2.5.5.1,在外型上極易區別。雖然產卵量及孵化率很高,但極易自殘,所以在飼養的過程中要區隔飼育,否則會徒勞無功。

錨紋瓢蟲(Lemnia biglagiata Swartz)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瓢蟲,是菜園及果樹上常見的捕食性瓢蟲,幼蟲及成蟲以桃蚜為主食,亦能捕食綿蚜、捲葉蚜、菜蚜及玉米蚜等,在溫度27℃下飼育,卵期3-4天、幼蟲期13-15天,蛹期5-6天,較其他種類瓢蟲為短,完成一代約21-25天。飼養與繁殖方面,是以壓克力或不銹鋼圓筒作為養蟲籠飼養,主要以玉米蚜蟲當作代用食餌,在室內溫度27℃及相對濕度73±3%下飼育,當成熟成蟲交配時,養蟲籠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

茄二十八星瓢蟲
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體長約 6mm,身體淡紅褐色,翅鞘具有微細短毛,左右翅鞘各有 14枚小黑點。本種為臺灣草食性瓢蟲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是常見的小害蟲。

咬人貓黑斑瓢蟲
Afissula arisana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茶褐色,絨毛顏色較淡且粗長;前胸背板具一個明顯的黑色橫紋;翅鞘左右各有5個黑色大斑紋,其中內側中央黑斑呈橫斑分布,在中央接合處幾乎左右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夏二季,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咬人貓。

苧麻十星瓢蟲
Epilachna maculicollis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為褐色;前胸背板中央近前方有個黑色斑點;翅鞘左右共有10枚黑色斑點,其中2枚黑斑位於中央接合處;翅鞘黑斑大小個體略有差異,但彼此並不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苧麻、水麻、密花苧麻等。

八仙黑斑瓢蟲
Epilachna saut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8~9mm。體背底色橙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一對橫列的不明顯小黑點;翅鞘左右各有4枚大型黑色斑紋,其中中央左右4枚黑斑呈直線形橫帶狀排列。

生態習性:
成蟲主要於春季出現,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華八仙。

條黃瓢蟲
Macroilleis haus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5~7mm。體背底色為黃色;前胸背板和翅鞘外緣透明;翅鞘左右共有7條黃褐色縱帶,其中一條位於中央接合處。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3至8月,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夜晚具有趨光性,屬食菌性瓢蟲。

蘭嶼茄十二星瓢蟲
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6~8mm。植食性瓢蟲體背均滿布短絨毛;本種底色淡褐色,前胸背板不具黑斑,翅鞘左右各有6枚黑色圓斑;與近似種間的區分特徵是翅鞘前方4枚黑斑呈一直線排列;翅鞘黑斑不會擴大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在台灣已知僅分布於蘭嶼。成蟲食草為龍葵。

螽斯一生的資料圖片



 
直翅目包括螽蟴蟋蟀螻蛄蝗蟲
它們的
共通點: 
1.生活史是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
3.上翅平直覆蓋在體背上,下翅是膜質則縮摺在上翅之下,飛行的時候才會舒展開來。4.有咀嚼式口器。
5.前、中腳比較細短,後腳粗長結實,於跳躍。
6.螽蟴、蝗蟲體色都是綠色、褐色
系,在草叢中是很好的保護色。
7.部分種類雄蟲會發出聲音求偶或示威,雌蟲在腹端有產卵管。

螽斯》就是俗稱《紡織娘》的鳴蟲.
特徵:

1.觸角細長,呈絲狀,比身體還長。2.身體顏色不是綠色,就是褐色系,在草叢中是很好的保護色。
3.雄蟲成蟲一般在前翅具有發音器,雌雄蟲在前腳脛節上都有聽器。
4. 前、中腳細短,後腳比較細長。
5.有咀嚼式口器,是雜食性昆蟲。
6.雌蟲腹部末端有刀狀或劍狀的產卵管,是分辨雌雄的特徵。
7.雄蟲成蟲一般在前翅具有發音器,雌雄蟲在前腳脛節上都有聽器。

螽斯是用什麼發出聲音?

螽斯直翅目,螽亞目,螽斯科 Tettigoniidae
螽斯的體型與蝗蟲相似但觸角細長,節數多達三十節以上,呈絲狀,腳跗節數為四節。雄蟲才會鳴叫,鳴叫方式為摩翅而歌,螽斯的聲音較清脆,節奏也較長,白天及入夜鳴叫的種類皆有。螽斯由於不像蝗蟲那樣能飛善跳,所以保護色較好。牠在休息時均保持模擬枝葉的姿態,再加上牠細細的腳,翠綠的色彩,效果極佳。
螽斯最有名的俗名便是「紡織娘」了,因為它的聲音像古時候紡紗時紡織機所發出的聲音,此外還有人因之取名為「紡紗娘」、「絡絲娘」、及「絡紗婆」。由於地方不同,稱呼也不同,例如北平人稱「嘓嘓兒」,濟南人稱之為「聒聒兒」,揚州人稱「蛄子」,而蘇州人則稱牠為「叫哥哥」。同一種的螽斯,由於出現季節不同,竟然連名字也不一樣,例如仲夏出現的叫「山嘓嘓兒」,秋天羽化的稱「秋嘓嘓兒」,冬天變為成蟲的叫「冬嘓嘓兒」。

螳螂的生態

螳螂是一種肉食性之益蟲,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在自然界中可以捕食多種果樹、林木、蔬菜等之害蟲;具有捕食量大、捕食害蟲時間長、食蟲範圍廣等優點,諸如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均為其捕食範圍。螳螂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屬於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全世界已知的螳螂一科共400屬,約1800種左右,分為17~32亞科,其分佈甚廣,多數種類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頭呈三角形,頭部的活動非常靈活,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胸甚長,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

  螳螂和蜚蠊(俗稱蟑螂)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鳥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


  飼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置於飼養籠內,籠子必須通風,內置一棉球及樹枝,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供螳螂棲息,以降低相互殘殺,提高存活率,並給水以維持籠內濕度;卵囊呈海綿狀組織,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由第十腹板上一對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倒掛懸垂而下,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便四處自由爬行,動作敏捷,尋找獵物。


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剛孵出之若蟲,可提供與牠們身體大小相同的食餌,如蚜蟲、果蠅等,若不立即提供食餌,便會互相殘殺,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螳螂經過6至8次脫皮,漸次長大,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且大多在白天脫皮,尤其集中在早晨,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以提高存活率,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若將雄、雌螳螂共處一室,任其交配,失敗率甚高,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因雄螳螂較小之故),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交配時間約2至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頭部雖被啃食,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有抑制射精作用,若被吃掉後,反而更能刺激射精,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孕育下一代。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令其順利完成交配。

螳螂的一生

螳螂
科別:螳螂目(Mantodea)螳螂台語俗稱《草猴》 。

特點:
1.生活史是經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
3.上翅交互蓋在腹部上,下翅則摺在上翅之下。
4.有咀嚼式口器,是純肉食性的昆蟲。
5.前腳粗壯有力,像鐮刀,上面有一整排的尖刺,中、後腳比較細長。
6.產卵時會分泌泡沫膠質包著卵粒,等硬化後形成保護作用。


螳螂有一個靈活的三角頭,複眼發達,單眼三個,觸角細長,口器為咀嚼式。

前胸特別細長,長著一對特化的鐮刀狀的前腳,腳上還長著尖銳的鋸刺; 前翅革質,後翅膜質成扇狀,不會跳。

雌螳螂產卵時,同時分泌泡沫狀的膠狀物質,保護著卵;卵囊附著在樹枝或牆角上,乾了以後呈海棉狀或硬塊。

一般卵囊內有20~40粒卵,每隻雌螳螂可產4~5個卵囊。

小螳螂孵化時,大伙兒幾乎是同時鑽出卵囊,並且常以分泌之絲線成串的懸掛在卵囊下,這時小螳螂還包著一層薄膜,不久即脫皮,可自由活動了。
在草原中也不時可發現一些螳螂躲在裡面尋找獵物。螳螂為了捕捉獵物,前足特化為像鐮刀的捕捉足,每節上有可以互相嵌合的小鋸齒,讓獵物逃脫不易。

蝸牛的一生

特徵:生活在陸地上,並在陸地上繁殖的貝類,統稱蝸牛,貝殼退化,稱為蛞蝓。身體分頭部、腹足和內臟三部分。頭部有一對眼睛,一對或二對觸角,大多數的蝸牛,眼睛長在後觸角的頂端。口中有一條齒舌(Radula),齒舌上有許多排細小齒。蝸牛殼的螺旋方向,分為二型,順時針方向生長的稱為右旋型,反之則稱為左旋型。蝸牛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質( CaCO ),最外屬常有殼皮或殼毛,是一種硬蛋白質變成的。



習性:蝸牛和蛞蝓大多數素食性,以菌類、瓜果、野菜等植物為食,只有少數肉食性蝸牛、蛞蝓以蚯蚓、蛞蝓或其他蝸牛為食。牠們多在雨後或夜晚活動。太熱、太冷、太乾旱時牠們常躲在殼內休眠;當蝸牛遇到驚嚇危險時也會躲到殼內避難。蝸牛、蛞蝓爬行時是用腹足來爬行,並有足腺可分泌特殊液體,潤滑所爬行的地面,以免腹足受傷。



此外牠們大部份都用肺來呼吸。多數雌雄同體,具有雌雄兩套生殖器官,所以能夠自己受精,但普通以交配的方式,在臉孔一側的交配器中交換精子,然後產卵於土中、落葉下或朽木下。

蝸牛的外型特徵

蝸牛屬于柄眼目,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大蝸牛科。
一、蝸牛的外型特徵
殼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觸角兩對,后一對頂端有
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
二、蝸牛的生活習性
1.喜陰暗潮濕隱蔽的環境,晝伏夜出,對強光刺激很敏感。
2.喜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
3.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
4.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
5.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黏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
6.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
7.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髮育和繁殖旺盛。
三、蝸牛的生殖特性
1.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雌雄均產卵。蝸牛本身既當爹又當娘。兩只蝸牛相互配合,雙方將戀矢(陰莖)反覆刺激對方的生殖孔,經過激烈刺插運動,雙方陰莖便都插入對方的陰道中射精。受孕10天后,雙方均可產卵,8天后卵可孵化出小蝸牛。
2.交配時間長,產卵速度慢,難度程度高。發情的蝸牛每次的交配時間長達2~3個小時,有的長達6小時以上。蝸牛每分鐘可產卵2粒,每次產卵時間長達1~2小時,有的在3小時以上。蝸牛在產卵過程中,常因飼養不良營養缺乏虛脫難產而死亡。有的因難產而死亡的占種蝸牛總數的30%左右。
3.繁殖率高。每只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體重在35克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體重在40~5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在60~10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
4.蝸牛的生殖不受年齡的限制。在同等適宜的生殖條件下,蝸牛越大產卵量就越多。
5.壽命較短。蝸牛的壽命一般在5~6年。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加速蝸牛的死亡,縮短蝸牛的壽命。
6.三慢二快一難一多。三慢是行動慢、交配慢和產卵慢;二快是生長快、縮殼快;一難一多是產卵難和產卵多。

小蝸牛 吃什麼??

蝸牛吃什麼
一般春天餵白菜,青菜,萵苣等植物;夏天可餵各種瓜果皮渣,甘蔗,向日葵葉等;秋冬餵菜葉,薯片,胡蘿蔔等.白玉蝸牛不吃青草,雜草,拒食蔥,薑,蒜,韭,芥等有異味食物.瓜果,塊莖要切成細絲或薄片才能飼餵,並注意食物的多樣性以防偏食.為加快生長速度,提升產卵率,最好飼料中加入粉碎的麥麩 , 米糠,豆腐渣,酵母粉,豆粉,魚粉,骨粉,貝殼粉或石粉等混合精料.常用飼料配方:米糠和麩皮50%,貝殼粉40%,酵母粉8%.其它(魚粉,豆粉,面粉) 及微量元素和專用添加劑2%.精料添加量占飼料總量的10%~15%.喂料應在傍晚6時左右,采食活動在20~24時達尖峰,次日6時停食.
白玉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回應敏感,最適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髮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 ℃, 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如何復育獨角仙、鍬形蟲

如何復育獨角仙、鍬形蟲要復育獨角仙及鍬形蟲其實相當容易,可分自然復育和人工復育兩種。
(一)自然復育:
即收集木頭讓木頭自然腐爛,或以木、樹葉、草等製作腐爛堆,然後將在野外收集來的幼蟲放入其中就可以了。不過為了讓成蟲食物來源豐富,最好在繁殖場旁多種植些果樹,尤其是鳳梨、火龍果。
(二)人工復育:
即用大型昆蟲盒,內裝木屑(太空包),約三十公分厚,保持濕而不黏的狀態,再將幼蟲放入就可以了。等到成蟲出來後,再將成蟲配對,放入新的盒子,新盒子內一樣要有三十公分厚的木屑,這樣成蟲才能產卵或躲藏。當然,別忘了將水果放在盒內讓成蟲吃個夠,但為了清潔衛生,水果用蘋果最好。果凍也可以  !

獨角仙都吃甚麼啊???

獨角仙資料棲地分布:棲息於闊葉樹流出樹汁處,主要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低、中海拔山區,在台灣平地或山區皆可發現。
分 類
屬於鞘翅目金龜子科獨角仙亞科獨角仙外觀特徵獨角仙的身體外面是是一層如盔甲般的硬殼,身體分成頭、胸、腹3部分,不含觭角體長約4~7cm,體色深褐色至紅褐色,雌性體性較小。頭部─有兩隻觸角、口器、複眼,雄蟲頭部前方有鹿角狀之長觭角,前胸背板有中央突起之小觭角,雌性頭部前額部分有些微的突出。觸角的頂端分叉成三部分,有嗅覺。口器上佈滿像牙刷一樣的鬍鬚,用來吸取樹木及水果的汁液。 胸部─有六隻腳、四片翅膀及一些氣門。每隻腳的前端有鉤爪,可緊緊鉤住樹木,翅膀分為前翅和後翅,獨角仙共有18個氣們,是獨角仙的呼吸器官。
腹部─橫紋柔軟有氣門、交尾器及消化器官,獨角仙的消化器官有前腸、中腸、後腸、馬氏官及肛門。
生活習性
成蟲出現於5~8月,生活於低、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幼蟲生活在腐植土中,吃腐植土為生,成蟲生活在林間枯葉堆下面、流有樹液的櫟樹、枹樹或柞樹上,以舔食樹液為生。
飼養方式
在飼養箱中(水族館可買的到),放進新的腐植土,再把卵放進土中約5公分深處,飼養箱中大約放10~15公分之腐植土(可在昆蟲社購買),幼蟲吃腐植土長大,一個飼養箱最好養4到5隻幼蟲,養太多幼蟲,不但腐植土會不夠,也會影響幼蟲建蛹室。當腐植土表面出現很多幼蟲便便時,應更換新的腐植土,為防乾燥,腐植土表面應用噴霧器灑水補充水分,飼養箱應放在陰涼處。
成蟲飼養於飼養箱中,箱中約放8~10公分之腐植土及枯木、枯葉等,以蘋果或西瓜喂食即可(蘋果較不易腐爛,大約3天換一次),腐植土表面應用噴霧器灑水補充水分,飼養箱應放在陰涼處。
種 數世界上兜蟲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獨角仙只是其中的一屬(Allomyrina) 生 活 史卵→幼蟲→蛹→成蟲 完全變態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獨角仙的生態

一、獨角仙的生態



(一)名稱由來:

獨角仙是僅次於長臂金龜,號稱台灣第二大甲蟲。因為獨角仙的雄蟲頭部有一隻巨大的角,故稱為獨角仙。獨角仙屬金龜子科,又稱兜蟲,目前台灣主要有兩種,獨角仙、姬獨角仙,都是夜行性甲蟲。

(二)獨角仙的一生:

和鍬形蟲蝴蝶一樣,同樣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不過獨角仙一代是一年,不像鍬形蟲一代要那麼久

(三)獨角仙的天敵:細菌、螞蟻。

(四)獨角仙的生態:

1.卵:和鍬形蟲類似為白色。且獨角仙會將卵產在腐土、腐木或木屑中。

2.幼蟲:卵孵化後,幼蟲和鍬形蟲類似,不過可以從屁股及體毛上來區分鍬形蟲和獨角仙的幼蟲。獨角仙幼蟲有體毛,且屁股是「一」字型。鍬形蟲幼蟲毛較少,且屁股呈「開口笑」、「l」字型。

食物:腐土中的營養物,爛木頭或木屑中的介質等都是獨角仙的食物。

3.蛹:到了大約4月份,就是獨角仙化蛹的時候了。

牠和鍬形蟲一樣也會做蛹室。蛹期約一至兩個禮拜。

4.羽化:到了5~6月份,是獨角仙羽化的旺季。

食物:水果、樹汁液、腐果。

  壽命:約一個月。

  習性:獨角仙和某些鍬形蟲一樣會趨光,晚上出來活動,白天休息。

所以,在山區的路燈下地面或樹上常可看見獨角仙。

雌、雄差異:雌蟲沒有角。雄蟲有兩隻角,一隻小,一隻超大。

雌、雄蟲在體型上的差異和鍬形蟲一樣,雄蟲較大,雌蟲較小

獨角仙的一生(2)

獨 角 仙 的 一 生

獨角仙
科別:鞘翅目(Coleoptera)
兜蟲科「或名金龜子科」(Scarabaeidae)










<><><><><><><><><><><><><><><>
<><><>變態:完全變態
獨 角 仙 的 一 生
獨角仙約在8月產卵,它的卵呈乳白色,橢圓形。
幼蟲淡白色,體軀常彎曲成"C"狀,叫「蠐螬」,台灣話叫「雞母蟲」【所有此科昆蟲的幼蟲皆相似」。
幼蟲期約7~8個月,幼蟲老熟後,褪除外皮便露出內藏的新鮮蛹體,其過程稱為「化蛹」,蛹期約18天。
褪去蛹皮而露出新鮮的成蟲身體,鑽出泥土,後翅露在空氣中等候乾燥,此過程稱為「羽化」。
成蟲每年五起月開始活動,主要生活在樹上,夜晚有趨光性,可在路燈下撿拾到。

圖例:獨角仙
學名:Allomyrina dithotomus
特徵:體長雄約4.0~5.5公分,雌約3.5~4.5;
      體色褐~黑褐色;雄蟲頭部有一雙叉鹿
      角突起,前胸背中央亦有一長角突起,
      尖端分叉。雌蟲無角類似大型金龜子。
食性:幼蟲生活在腐植土及朽木中;成蟲則
      吸食樹汁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