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螳螂的生態
螳螂是一種肉食性之益蟲,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在自然界中可以捕食多種果樹、林木、蔬菜等之害蟲;具有捕食量大、捕食害蟲時間長、食蟲範圍廣等優點,諸如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均為其捕食範圍。螳螂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屬於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全世界已知的螳螂一科共400屬,約1800種左右,分為17~32亞科,其分佈甚廣,多數種類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頭呈三角形,頭部的活動非常靈活,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胸甚長,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
螳螂和蜚蠊(俗稱蟑螂)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鳥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
飼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置於飼養籠內,籠子必須通風,內置一棉球及樹枝,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供螳螂棲息,以降低相互殘殺,提高存活率,並給水以維持籠內濕度;卵囊呈海綿狀組織,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由第十腹板上一對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倒掛懸垂而下,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便四處自由爬行,動作敏捷,尋找獵物。
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剛孵出之若蟲,可提供與牠們身體大小相同的食餌,如蚜蟲、果蠅等,若不立即提供食餌,便會互相殘殺,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螳螂經過6至8次脫皮,漸次長大,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且大多在白天脫皮,尤其集中在早晨,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以提高存活率,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若將雄、雌螳螂共處一室,任其交配,失敗率甚高,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因雄螳螂較小之故),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交配時間約2至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頭部雖被啃食,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有抑制射精作用,若被吃掉後,反而更能刺激射精,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孕育下一代。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令其順利完成交配。
螳螂和蜚蠊(俗稱蟑螂)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鳥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
飼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置於飼養籠內,籠子必須通風,內置一棉球及樹枝,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供螳螂棲息,以降低相互殘殺,提高存活率,並給水以維持籠內濕度;卵囊呈海綿狀組織,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由第十腹板上一對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倒掛懸垂而下,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便四處自由爬行,動作敏捷,尋找獵物。
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剛孵出之若蟲,可提供與牠們身體大小相同的食餌,如蚜蟲、果蠅等,若不立即提供食餌,便會互相殘殺,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螳螂經過6至8次脫皮,漸次長大,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且大多在白天脫皮,尤其集中在早晨,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以提高存活率,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若將雄、雌螳螂共處一室,任其交配,失敗率甚高,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因雄螳螂較小之故),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交配時間約2至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頭部雖被啃食,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有抑制射精作用,若被吃掉後,反而更能刺激射精,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孕育下一代。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令其順利完成交配。
螳螂的一生
螳螂
科別:螳螂目(Mantodea)螳螂台語俗稱《草猴》 。
特點:
1.生活史是經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
3.上翅交互蓋在腹部上,下翅則摺在上翅之下。
4.有咀嚼式口器,是純肉食性的昆蟲。
5.前腳粗壯有力,像鐮刀,上面有一整排的尖刺,中、後腳比較細長。
6.產卵時會分泌泡沫膠質包著卵粒,等硬化後形成保護作用。
螳螂有一個靈活的三角頭,複眼發達,單眼三個,觸角細長,口器為咀嚼式。
前胸特別細長,長著一對特化的鐮刀狀的前腳,腳上還長著尖銳的鋸刺; 前翅革質,後翅膜質成扇狀,不會跳。
雌螳螂產卵時,同時分泌泡沫狀的膠狀物質,保護著卵;卵囊附著在樹枝或牆角上,乾了以後呈海棉狀或硬塊。
一般卵囊內有20~40粒卵,每隻雌螳螂可產4~5個卵囊。
小螳螂孵化時,大伙兒幾乎是同時鑽出卵囊,並且常以分泌之絲線成串的懸掛在卵囊下,這時小螳螂還包著一層薄膜,不久即脫皮,可自由活動了。
在草原中也不時可發現一些螳螂躲在裡面尋找獵物。螳螂為了捕捉獵物,前足特化為像鐮刀的捕捉足,每節上有可以互相嵌合的小鋸齒,讓獵物逃脫不易。
科別:螳螂目(Mantodea)螳螂台語俗稱《草猴》 。
特點:
1.生活史是經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
3.上翅交互蓋在腹部上,下翅則摺在上翅之下。
4.有咀嚼式口器,是純肉食性的昆蟲。
5.前腳粗壯有力,像鐮刀,上面有一整排的尖刺,中、後腳比較細長。
6.產卵時會分泌泡沫膠質包著卵粒,等硬化後形成保護作用。
螳螂有一個靈活的三角頭,複眼發達,單眼三個,觸角細長,口器為咀嚼式。
前胸特別細長,長著一對特化的鐮刀狀的前腳,腳上還長著尖銳的鋸刺; 前翅革質,後翅膜質成扇狀,不會跳。
雌螳螂產卵時,同時分泌泡沫狀的膠狀物質,保護著卵;卵囊附著在樹枝或牆角上,乾了以後呈海棉狀或硬塊。
一般卵囊內有20~40粒卵,每隻雌螳螂可產4~5個卵囊。
小螳螂孵化時,大伙兒幾乎是同時鑽出卵囊,並且常以分泌之絲線成串的懸掛在卵囊下,這時小螳螂還包著一層薄膜,不久即脫皮,可自由活動了。
在草原中也不時可發現一些螳螂躲在裡面尋找獵物。螳螂為了捕捉獵物,前足特化為像鐮刀的捕捉足,每節上有可以互相嵌合的小鋸齒,讓獵物逃脫不易。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螳螂的種類:(分兩種)
頭呈三角型、體型略為扁平,前足為鐮刀狀的捕捉足,幼蟲(若蟲)與成蟲皆為肉食性;雌蟲所產的海棉狀卵囊,稱為「螵蛸」。全球已知約1800種 。 寬腹螳螂 Mantid Hierodula patellifera 寬腹螳螂體長約50~70mm,體色有綠色或黃綠色,另有黑褐色和黃褐色個體。特徵為腹部特別寬大,大部分個體上翅兩側有白色小點。
中國螳螂 Mantid Tenodera aridifolia 中國螳螂體長約70~95 mm,為台灣產螳螂中體型最大的。身體細長,體色綠色或褐色,綠色型較常見。平時生活在低海拔的樹林旁草叢間。
*補充資料*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現生螳螂目昆蟲約有科2200種,台灣地區目前已知的種類約種,螳螂體長約1-15公分,螳螂形態相當特異,頭呈三角形懸掛在長而寬的前胸部前端,複眼極大位於三角形頭的兩個角落,口器為咀嚼式,觸角多數?絲狀延長,少數種類念珠狀或其他形狀。螳螂身體最特殊的構造為彎刀形的前足,捕捉獵物時兩隻前腿高舉靜止等待出擊時機,時機到來雙足迅雷不掩耳的將獵物用彎刀夾住。翅膀一對,前翅近革質覆蓋在膜質的後翅上,休息時雙翅摺疊平放在背上。腹部尾鬚1對。雄性第9腹板上有1對刺狀突起。幼蟲成長過程為不完全變態,幼蟲期翅芽甚段無法飛行。成蟲交配過程中,雌蟲常將交配後的雄蟲捕食,而雄螳螂通常不會嘗試逃離,為子女獻身提共雌性額外的營養,雌蟲產卵在大型的卵鞘中,卵鞘稱為螵蛸常附於植物的樹條或牆壁上。一隻雌螳螂通常可產下兩至三個卵鞘,一個卵鞘中有數十至數百粒卵,卵粒在卵鞘內渡冬。
某些棲息在花朵或是葉面的螳螂具有獨特的擬態,身體外形近似花瓣或是綠葉,亦有細長如竹葉的外形。螳螂長久以來為園藝家所喜愛,因為螳螂的成蟲與若蟲均掠食性昆蟲,捕食其他昆蟲去除植物的蟲害,除此之外螳螂的卵鞘可入藥
頭呈三角型、體型略為扁平,前足為鐮刀狀的捕捉足,幼蟲(若蟲)與成蟲皆為肉食性;雌蟲所產的海棉狀卵囊,稱為「螵蛸」。全球已知約1800種 。 寬腹螳螂 Mantid Hierodula patellifera 寬腹螳螂體長約50~70mm,體色有綠色或黃綠色,另有黑褐色和黃褐色個體。特徵為腹部特別寬大,大部分個體上翅兩側有白色小點。
中國螳螂 Mantid Tenodera aridifolia 中國螳螂體長約70~95 mm,為台灣產螳螂中體型最大的。身體細長,體色綠色或褐色,綠色型較常見。平時生活在低海拔的樹林旁草叢間。
*補充資料*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現生螳螂目昆蟲約有科2200種,台灣地區目前已知的種類約種,螳螂體長約1-15公分,螳螂形態相當特異,頭呈三角形懸掛在長而寬的前胸部前端,複眼極大位於三角形頭的兩個角落,口器為咀嚼式,觸角多數?絲狀延長,少數種類念珠狀或其他形狀。螳螂身體最特殊的構造為彎刀形的前足,捕捉獵物時兩隻前腿高舉靜止等待出擊時機,時機到來雙足迅雷不掩耳的將獵物用彎刀夾住。翅膀一對,前翅近革質覆蓋在膜質的後翅上,休息時雙翅摺疊平放在背上。腹部尾鬚1對。雄性第9腹板上有1對刺狀突起。幼蟲成長過程為不完全變態,幼蟲期翅芽甚段無法飛行。成蟲交配過程中,雌蟲常將交配後的雄蟲捕食,而雄螳螂通常不會嘗試逃離,為子女獻身提共雌性額外的營養,雌蟲產卵在大型的卵鞘中,卵鞘稱為螵蛸常附於植物的樹條或牆壁上。一隻雌螳螂通常可產下兩至三個卵鞘,一個卵鞘中有數十至數百粒卵,卵粒在卵鞘內渡冬。
某些棲息在花朵或是葉面的螳螂具有獨特的擬態,身體外形近似花瓣或是綠葉,亦有細長如竹葉的外形。螳螂長久以來為園藝家所喜愛,因為螳螂的成蟲與若蟲均掠食性昆蟲,捕食其他昆蟲去除植物的蟲害,除此之外螳螂的卵鞘可入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