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瓢蟲的習性
要訣一 看外觀特徵
瓢蟲的身材很迷你,許多種類的體長甚至不到半公分,頭部十分短小,常縮藏在前胸背板下側。但牠那圓滾滾的半球形體軀,與色澤亮麗的外觀,卻使人無法因其「小」而忽略了牠的存在。肉食性瓢蟲中有不少成蟲外觀斑紋有極大的個體差異,同一種瓢蟲甚至有超過五種的外觀模樣,一般人剛開始認識時,很容易當成不同的種類。
要訣二 解讀生態行為
1.看食性與棲息環境
大部分的瓢蟲屬於肉食性昆蟲,成蟲或幼蟲都常常穿梭在植物叢間,以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蝨等小害蟲維生,因此牠們常被美稱為「植物小醫生」。
其他的植食性瓢蟲則是以菌類或植物葉片當食物。吃植物葉片的瓢蟲通常比較挑食,成蟲和幼蟲習慣寄居在特定植物上啃食葉片,所以少數會嚴重危害植物健康。
2.看自衛行為
瓢蟲和大多數其他甲蟲有個共通的習性,那就是遇到突然的干擾騷動,牠們會六腳一縮,從植物叢間掉落地面裝死,以尋求逃命自保的機會。
另外,瓢蟲還有一個自衛的習慣,那就是當牠們遭到嚴重攻擊時,會從各腳或身體的關節分泌出橙黃色的體液,這些液體具有腥臭的氣味,有時可以用來驅退侵犯的敵害。
3.看生活史變化
一般常見的肉食性瓢蟲幼生期的生活史都很短。在野外植物叢的蚜蟲堆間捕食蚜蟲的瓢蟲幼蟲身長若已達一公分,大部分是已經接近成熟的終齡幼蟲。
只要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成熟的終齡幼蟲在一、二天內就不再進食,然後會在植物叢間找個合適的位置,將尾部直接黏在植物莖葉上,一天內就會蛻皮變成較圓胖的蛹。再歷時一個星期左右,蛹便會蠕動脫殼,羽化出一隻成蟲。
剛羽化的瓢蟲翅鞘全為米黃色,經過半天至一天的時間,便會逐漸顯現出該種瓢蟲的正常體色和斑紋。
瓢蟲的身材很迷你,許多種類的體長甚至不到半公分,頭部十分短小,常縮藏在前胸背板下側。但牠那圓滾滾的半球形體軀,與色澤亮麗的外觀,卻使人無法因其「小」而忽略了牠的存在。肉食性瓢蟲中有不少成蟲外觀斑紋有極大的個體差異,同一種瓢蟲甚至有超過五種的外觀模樣,一般人剛開始認識時,很容易當成不同的種類。
要訣二 解讀生態行為
1.看食性與棲息環境
大部分的瓢蟲屬於肉食性昆蟲,成蟲或幼蟲都常常穿梭在植物叢間,以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蝨等小害蟲維生,因此牠們常被美稱為「植物小醫生」。
其他的植食性瓢蟲則是以菌類或植物葉片當食物。吃植物葉片的瓢蟲通常比較挑食,成蟲和幼蟲習慣寄居在特定植物上啃食葉片,所以少數會嚴重危害植物健康。
2.看自衛行為
瓢蟲和大多數其他甲蟲有個共通的習性,那就是遇到突然的干擾騷動,牠們會六腳一縮,從植物叢間掉落地面裝死,以尋求逃命自保的機會。
另外,瓢蟲還有一個自衛的習慣,那就是當牠們遭到嚴重攻擊時,會從各腳或身體的關節分泌出橙黃色的體液,這些液體具有腥臭的氣味,有時可以用來驅退侵犯的敵害。
3.看生活史變化
一般常見的肉食性瓢蟲幼生期的生活史都很短。在野外植物叢的蚜蟲堆間捕食蚜蟲的瓢蟲幼蟲身長若已達一公分,大部分是已經接近成熟的終齡幼蟲。
只要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成熟的終齡幼蟲在一、二天內就不再進食,然後會在植物叢間找個合適的位置,將尾部直接黏在植物莖葉上,一天內就會蛻皮變成較圓胖的蛹。再歷時一個星期左右,蛹便會蠕動脫殼,羽化出一隻成蟲。
剛羽化的瓢蟲翅鞘全為米黃色,經過半天至一天的時間,便會逐漸顯現出該種瓢蟲的正常體色和斑紋。
各個瓢蟲的介紹
瓢蟲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瓢蟲科(Coccinellidae)。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六、七十種之多。
六條瓢蟲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 (二)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在室溫27℃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去(八十七)年的元月氣溫不到10℃的氣候下,苗栗公館地區冬季裡作的蘿蔔園中還見到牠的足跡。
小十三星瓢蟲(Leis dimidiata Fabricius)能捕食綿蚜、偽菜蚜、玉米蚜等,與大十三星瓢蟲之區別為;小十三星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為2.5.5.1,在外型上極易區別。雖然產卵量及孵化率很高,但極易自殘,所以在飼養的過程中要區隔飼育,否則會徒勞無功。
錨紋瓢蟲(Lemnia biglagiata Swartz)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瓢蟲,是菜園及果樹上常見的捕食性瓢蟲,幼蟲及成蟲以桃蚜為主食,亦能捕食綿蚜、捲葉蚜、菜蚜及玉米蚜等,在溫度27℃下飼育,卵期3-4天、幼蟲期13-15天,蛹期5-6天,較其他種類瓢蟲為短,完成一代約21-25天。飼養與繁殖方面,是以壓克力或不銹鋼圓筒作為養蟲籠飼養,主要以玉米蚜蟲當作代用食餌,在室內溫度27℃及相對濕度73±3%下飼育,當成熟成蟲交配時,養蟲籠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
茄二十八星瓢蟲
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體長約 6mm,身體淡紅褐色,翅鞘具有微細短毛,左右翅鞘各有 14枚小黑點。本種為臺灣草食性瓢蟲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是常見的小害蟲。
咬人貓黑斑瓢蟲
Afissula arisana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茶褐色,絨毛顏色較淡且粗長;前胸背板具一個明顯的黑色橫紋;翅鞘左右各有5個黑色大斑紋,其中內側中央黑斑呈橫斑分布,在中央接合處幾乎左右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夏二季,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咬人貓。
苧麻十星瓢蟲
Epilachna maculicollis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為褐色;前胸背板中央近前方有個黑色斑點;翅鞘左右共有10枚黑色斑點,其中2枚黑斑位於中央接合處;翅鞘黑斑大小個體略有差異,但彼此並不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苧麻、水麻、密花苧麻等。
八仙黑斑瓢蟲
Epilachna saut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8~9mm。體背底色橙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一對橫列的不明顯小黑點;翅鞘左右各有4枚大型黑色斑紋,其中中央左右4枚黑斑呈直線形橫帶狀排列。
生態習性:
成蟲主要於春季出現,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華八仙。
條黃瓢蟲
Macroilleis haus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5~7mm。體背底色為黃色;前胸背板和翅鞘外緣透明;翅鞘左右共有7條黃褐色縱帶,其中一條位於中央接合處。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3至8月,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夜晚具有趨光性,屬食菌性瓢蟲。
蘭嶼茄十二星瓢蟲
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6~8mm。植食性瓢蟲體背均滿布短絨毛;本種底色淡褐色,前胸背板不具黑斑,翅鞘左右各有6枚黑色圓斑;與近似種間的區分特徵是翅鞘前方4枚黑斑呈一直線排列;翅鞘黑斑不會擴大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在台灣已知僅分布於蘭嶼。成蟲食草為龍葵。
六條瓢蟲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 (二)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在室溫27℃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去(八十七)年的元月氣溫不到10℃的氣候下,苗栗公館地區冬季裡作的蘿蔔園中還見到牠的足跡。
小十三星瓢蟲(Leis dimidiata Fabricius)能捕食綿蚜、偽菜蚜、玉米蚜等,與大十三星瓢蟲之區別為;小十三星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為2.5.5.1,在外型上極易區別。雖然產卵量及孵化率很高,但極易自殘,所以在飼養的過程中要區隔飼育,否則會徒勞無功。
錨紋瓢蟲(Lemnia biglagiata Swartz)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瓢蟲,是菜園及果樹上常見的捕食性瓢蟲,幼蟲及成蟲以桃蚜為主食,亦能捕食綿蚜、捲葉蚜、菜蚜及玉米蚜等,在溫度27℃下飼育,卵期3-4天、幼蟲期13-15天,蛹期5-6天,較其他種類瓢蟲為短,完成一代約21-25天。飼養與繁殖方面,是以壓克力或不銹鋼圓筒作為養蟲籠飼養,主要以玉米蚜蟲當作代用食餌,在室內溫度27℃及相對濕度73±3%下飼育,當成熟成蟲交配時,養蟲籠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
茄二十八星瓢蟲
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體長約 6mm,身體淡紅褐色,翅鞘具有微細短毛,左右翅鞘各有 14枚小黑點。本種為臺灣草食性瓢蟲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是常見的小害蟲。
咬人貓黑斑瓢蟲
Afissula arisana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茶褐色,絨毛顏色較淡且粗長;前胸背板具一個明顯的黑色橫紋;翅鞘左右各有5個黑色大斑紋,其中內側中央黑斑呈橫斑分布,在中央接合處幾乎左右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夏二季,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咬人貓。
苧麻十星瓢蟲
Epilachna maculicollis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背底色為褐色;前胸背板中央近前方有個黑色斑點;翅鞘左右共有10枚黑色斑點,其中2枚黑斑位於中央接合處;翅鞘黑斑大小個體略有差異,但彼此並不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苧麻、水麻、密花苧麻等。
八仙黑斑瓢蟲
Epilachna saut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8~9mm。體背底色橙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一對橫列的不明顯小黑點;翅鞘左右各有4枚大型黑色斑紋,其中中央左右4枚黑斑呈直線形橫帶狀排列。
生態習性:
成蟲主要於春季出現,生活在低海拔山區。成蟲食草為華八仙。
條黃瓢蟲
Macroilleis hauser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5~7mm。體背底色為黃色;前胸背板和翅鞘外緣透明;翅鞘左右共有7條黃褐色縱帶,其中一條位於中央接合處。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3至8月,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夜晚具有趨光性,屬食菌性瓢蟲。
蘭嶼茄十二星瓢蟲
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瓢蟲科/鞘翅目
外觀特徵:
體長6~8mm。植食性瓢蟲體背均滿布短絨毛;本種底色淡褐色,前胸背板不具黑斑,翅鞘左右各有6枚黑色圓斑;與近似種間的區分特徵是翅鞘前方4枚黑斑呈一直線排列;翅鞘黑斑不會擴大相連。
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在台灣已知僅分布於蘭嶼。成蟲食草為龍葵。
訂閱:
文章 (Atom)